小榄在线 发表于 2017-2-4 13:23:30

浅谈小榄墟市



(一)小榄商市  名下无“墟”   明清时期,小榄已是邑中主要物资集散之地。乡内有“三墟六市”,即下基之桑墟、大榄之茧墟、东庙之丝墟和大榄市、行流朝市,聚源晚市,三角市、泰宁市、下基市。“榄都虽蕞尔一乡,然外以存香山之门路,内以联省会之声息,所关非细①”。“孤村外环巨海,烟火万家,税居通县三分之一②”。   然遍查明清各朝《香山县志》,却不见小榄设墟的记载。明清时期,香山各乡先后辟设墟市,如城邑有沙冈墟、石岐墟,隆都有沙溪墟,大字都有南蓢墟,谷都有平岚墟、雍陌墟,恭常都有下栅墟、长沙墟,黄旗都有古镇墟,黄梁都有斗门墟、沙垄墟等,唯小榄设行流朝市、聚源晚市、鸡鸭市、回澜市、泰宁市、三角市、大榄市、布行、下基市等③,独不称墟。至清中叶小榄商市已闾阎鳞次,商贾云集,交易规模不亚于县治,仅“茧市岁入百余万两④”。   明嘉靖《香山县志》云:“虚市,食货贸易之地也”。明清时期广东的墟市大体上有三种类型:一是没有固定字号商店的定期市场,称为“墟”;二是设有固定字号商店,“常日为市”的常开市场,称为“市”;三是“市与墟兼之”的市场,可称为“墟市”。   墟,古籍称“虚”。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地语云:“粤谓野市曰虚。市之所在,有人则满,无人则虚。满时少,虚时多,故曰虚也。┉┉昔者圣人日中为市,聚则盈,散则虚。今北名集,从聚也;南名虚,从散也。”   小榄的商市,多是设有固定字号商铺,如行流朝市、聚源晚市、鸡鸭市等。亦有“市与墟兼之”的,如桑市、茧市等,民间多俗叫桑墟、茧墟,但入志时均不以墟名。故有人戏说:榄人经商,不图“墟”名;或曰:小榄商市,名下无“墟”。   古人说,村市日墟三日一趁之。这三日一趁之就是三日一个墟期。一般以一、四、七,二、五、八和三、六、九为墟期。如果墟期是一、四、七,即农历每月的初一、初四、初七、十一、十四、十七、廿一、廿四及廿七是趁墟的日子。大年初三称为“头墟”,年终廿九为“尾墟”。昔香山传统墟期,大抵相近墟市的墟期相互不重复,以利商贸。下栅、大涌为一、四、七;南朗、鸡笼、沙溪是二、五、八;三乡、大黄圃、石岐沙岗墟则三、六、九。每到墟期,万商云集,乡民挑着榖米,蔬菜,鸡鸭等前往摆卖,同时亦在墟市购买日用品。唯小榄天天皆市,日日是墟,既有固定店铺,亦有流动商贩,自早晨至午后,趁市人流熙熙攘攘,可谓是“百物骈臻,商贾辐揍”,绝不逊色于县治。   榄乡早期的墟市规模还是比较小,多选在村中主要涌滘附近之空地,或依附于寺庙而形成,为乡中居民日常生活用品的交易场所。随着明初屯田军兵落籍,人口剧增,农业小商品经济渐趋发达。大榄一隅因是公署要地,巡检分司署设在寨前,螺沙辟有官、军埗头,水道纵横交错,水陆交通便利,渐成榄乡“市井之地”。据《榄屑》载,在飞驼岭下林埗附近已有客栈、酒业、饮食店铺。“林埗酒家”曾是明代“榄溪八景”之一。这里“不减太白酒楼,相如酒肆,灯烛辉煌,澈夜不灭”。每值月明星稀或仲夏炎热之夜,人们聚于林埗,在烛光篾灯映照下,品香茗、听道情、乘凉风,“樽开夜市灯交烂,月出疏林客并砰”。在大榄城隍庙,每年诞期“各铺行演戏半月之久,多至两旬,其茶坊酒肆罗列庙之左右,若墟市然⑤”。这是目前发现有关小榄庙市(或称庙会)最早的文字记载。   景泰元年(1450年)黄萧养起义失败后,大榄蒙受官兵洗村之劫,榄都的经济中心开始向小榄转移。   明嘉靖以后,葡萄牙人强占澳门,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在这样新的机遇和经济环境影响下,小榄掀起了一股种桑育蚕的农业生产热潮。人们弃田筑塘,务农种桑,蚕桑、塘鱼、水果、畜产等商品生产日益发达,世家子弟出现了弃儒就贾、弃文从商、亦贾亦儒、亦文亦商等现象。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葡侵占澳门后,澳门的租金在小榄慈恩大庙的都司衙门座收。香山商人组织专营对外贸易帮商(又称牙行),洋货开始输入小榄。到了清朝康熙年间,由于解除了蕃舶禁令,市场上的舶来品亦开始增多,商贸日益频繁,乡中交通及物流条件日益改善,商贾云集,各类专业市场陆续出现,小榄之名在四邻八乡乃至省城声名鹊起。故时珠三角流传一句老话:“两龙不认顺,小榄不认香”,这就是说小榄人在外进行经商活动时,只须说出自己的家乡小榄时就可以了,而不必说是香山人别人已经认识了,可见小榄知名度之大。   清乾嘉年间,小榄的果木生产发展迅速,其中以龙眼、荔枝、蕉和橙等水果最多,乡中出现了专门代售水果的果栏与桑、茧、丝市和菜栏、鱼栏等专业市场,生意十分兴旺。今云路登云桥至正义路口,昔叫果栏街。关于清代乾隆间榄乡农商贸易,时里人何大佐有榄溪竹枝词描述,诗云: 山抱村围水绕楼,九龙入洞盛名流;怪得客商纷四集,自来人说小苏州。 黄梅青柰未离梢,四月荔枝红遍郊;估客暴同新富贵,果栏堆满玉荷包。 锹田种桑满村南,绿蕉红蓣杂橙柑;果熟教郎贩远去,桑叶教侬勤饲蠺。   昔乡中墟市,大都由大族,乡绅或乡约兴建及管理,并通过在市场上抽佣、收租,供宗族组织各类祭祀盛会、地方公共事业建设和办学等活动。如《香山县志续志》卷四载:榄乡“李氏两等小学,光绪三十二年设立常年经费一千七百余元,由各祖尝及主帅庙心石祖桑市提拨”,“李氏佑启初等小学,宣统三年设立常年经费八百五十元,由李心石祖祠前原有之桑市砰佣拨充。”   墟市又是乡中社会的政治经济中心,通过墟市协助官府让乡民“向官完税”。据《榄屑》载,小榄乡兵守土之始,“工食出自食肉之家,每买猪肉一斤,屠户扣银二厘,逐屠积算以充乡兵之饷。” 注释:① 见清何大佐《榄屑٠乞存要地呈》② 见清何大佐《榄屑٠都司移署》③ 见清道光《香山县志》卷二④ 见清《香山县志续志》卷二⑤ 见清何大佐《榄屑٠榄溪岁时记》 (二)榄乡“大市”   数十年前,外地人来小榄,若问你小榄有什么好去处?大都回答是:“入大市”。榄乡“大市”位于小榄中心,昔属中区慈恩坊,故很多人到“大市”购物,都冠以一个“入”字。这里虽没有香山县城“十八间”之繁华风貌,但“市井”的味道却极为浓郁,更具平民化。这里不仅是香山北部乡民心中的“超级市场”,而且是自明清至民国小榄的政治、文化、教育的中心。民国时期公安分局、护沙局、坟山局、教育会、国民党区党部、图书馆阅报处等机关均在此。   古人云:“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①”而小榄大市之名,并非因日昃而市而来,而是因其范围大,品种多,交易旺而称之。小榄人这种以规模大小冠称,不仅用于集市,昔乡人称崇德医院(小榄人民医院)为“大医院”亦属如此。   早期“大市”是指三市,即行流朝市(今名朝市街)、聚源晚市(今名晚市街,曾名打锡街)、鸡鸭市(今名鸡鸭市街),后幅射至附近街巷如百寿街、白须土地街、慈恩街、南门直街、归鸿街、公善街、布行街等,其范围在今新市路车公横街口至蓝田大街口一带,清末范围再延长至新市街及圆美巷,由于此处设市比朝、晚二市迟,故曰新市(圆美巷旧址由大园巷至小榄大厦,初名园尾巷,因地处大园尾而得名,在未辟商市之前,“尚带村庄之气习”。   大市一带商业街巷大多宽不盈丈,两边店铺伸出来的雨篷,把小街遮得严严实实。上世纪四十年代,这里却有大茶楼、药材铺、金银铺、文房铺、印务所、杂货铺、米铺、山货铺、香烛纸料铺、疋头铺以及经营蔬菜鸡鸭的等等,还有摊亭(赌馆)和老举庄(妓院)。每天除了邻近居民来趁市外,乡郊农民及四乡的人也有前来趁市。街上摆满各地来的农副产品,趁市的人摩肩接踵。   大市水陆交通方便,从环镇大涌可三路进入,一是从东庙南平里口入直至西闸(故葵溪近大市一段后来改称为市边涌);二是从登云桥入诗社涌直至圆美巷、梅花洞一带;三是由罗涌经大涌湾直通朝晚二市傍,赴市的船艇停靠在舜举何公祠前,昔同兴巷口附近有石桥,横跨涌尾水坑,俗叫“石桥坑”。   朝、晚二市,开设于明朝天启年间。是曾任明万历年间文华殿中书的里人何廷玉离任回乡后所设。他在聚源里建酒、米、鱼、肉店铺,“以三日一小犒、五日一大犒,优待市贩中人”来招商,委家仆罗廷贵为“纲纪”,商贾舍近图远,云集于此,遂成朝、晚二市。今晚市街罗家巷原叫“罗家庄”,是罗廷贵及其后人聚居之地,昔这里建有绿衣舍人市主庙,奉祀何廷玉。   早期的朝晚二市,朝市主要是经营鱼类肉类生意,晚市则主要是经营瓜莱农产品与杂货,故榄乡歇后语有“晚市土地---见生唔见熟”之说,但后来经营瓜莱农产品移至街尾石桥坑一带,而晚市街除开设纸料、杂货店铺外,亦渐渐地开设了一些熟食店,至民国时期,这里的熟食店已有好几家,如街口有礼记云吞店,街内美珍夜宵馆、得心茶楼(即后来的云来阁),晚市尾有绵记甜品店等。从此“晚市土地”不再是见生不见熟了。   “大市”的卖买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类:零售、批发及出入口生意。小店以零售散卖为主。大店则零售、批发与出入口生意兼之。据《香山县志续编》卷二“商业附”记载:时进口的日用品有由港澳输入的洋米、咸鱼、煤油和洋货,由省内外输入的有海味杂货、木柴炭、布疋绸缎、药品、糖烟和茶等。输出省港及附近县的有荔枝、龙眼、黄酒、蔬菜、塘鱼、夏布和蚕丝以及麻、布、毛巾等。   大市售卖的货物种类繁多,其中山货铺则是乡民购买日用品的主要地方,货品有农具、箩笠、蓑衣、木屐、竹帽、瓦缸,瓷碗等。较大的山货铺在秋冬两季,亦会聘请打棉胎师傅,为顾客打棉胎。药材铺除售卖中药外,往往有中医驻诊。中药分“生药”及“熟药”,由于生药必须经过晒、蒸、炒等的程序才成熟药,熟药又要往往经过锄,刨、磨、研等工序才出售。民国时期大市内较有名气的药店是的南门直街“养和轩”及“”杏芝堂。大市内纸扎铺亦不少,每到传统节庆前夕,纸扎铺生意更是特别兴旺,除承接与岁时节令有关的祭祀扎作外,往往还兼卖香烛。   清《榄屑》有这样的记载:“二月初二日为门官土地诞,┅┅归鸿里及鸡鸭市常布置花街,张灯结彩,鼓楽娱神,各铺户所悬之灯,或为人物或为鱼鸟花果之类,制造奇巧。②”又“吾乡白须土地前建有石敢当,市中商贾奉之③”。   布行街(今已并入归鸿街),早期可能是因主营布疋而得名,但到了民国时期,布行却很少布铺了,而最多的却是鞋店。那时卖丝绸布疋的多集中于南门直街(今名南门街)。南门直街除布店外,亦有杂货铺、药材铺及鞋店,而且有一间鞋店规模亦颇大,品质亦属上乘,故昔有民谚:“搭渡要经东埒口,买鞋需到南门头”。   昔大市内有庙宇多间,其中较为人们熟悉的是“大”、“细”两间庙,“大”是天后庙,又叫慈恩庙,两进各三间,左右挂廊,明大学士何吾驺题有“奠海神哉”匾,由于庙的历史悠久及规模颇大,人称“大庙”,庙四周分别有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庙前是中大街,曾名慈恩街,俗称“大庙前”, 中大街的店铺主要有山货、杂货。南门正对的叫南门直街,南门额石曰:“南极文明”。 南门直街主要是绸缎苏行布铺,亦有纸料杂货及药材铺。昔南门直街比较长,在上世纪50年代筑马路时,新市路(曾名幸福路)横穿此街,将连接蓝田的一段划入了蓝田大街。“细”是太尉庙,在凝金社,因庙的规模远比慈恩庙细,仅一座一间,人称“细庙”, 庙前之街俗称“细庙前”(今名公善街,曾名咸鱼巷)。最近我们从清代重修慈恩大庙碑记所列商号捐资名单,可知当时这里商业贸易十分活跃。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小榄发展迅速,一日千里,早期的乡间简朴面貌在市中心已难见痕迹,代之而起的是都市化的景象。近几年,小榄镇先后被授予和评为“中国乡镇之星”、“全国村镇建设先进镇”、 “全国乡镇企业出口创汇五强镇”、“中国可持续发展小城镇试点”、“中国五金制品产业基地”、“中国花木之乡”等荣誉称号。   随着旧城区的商业老街改造及新城区的建设,各类专业集市正快速发展,小榄的商业更加繁荣兴旺,现代物流业已具雏形,农贸市场遍布各社区。小榄镇政府通过优化城区的规划,优化商业集市的管理,把一些行业集中于同一地段内经营,形成了行业一条街或专业市场。如:升平西路的五金交电街,文田路的粮油副食街,新市路的服装鞋饰街,新永路的移动电话街,龙山路的家具商场街,兴宁路、九洲基路的建陶装饰材料街等等。镇内多个大型商业广场及超级商场如大福源、壹加壹、华润、顺昌、信和等分布镇内各区,成为群众购物休闲的好去处。大大地改变了小榄居民生活方式及消费心态了,融和于现代化的生活当中,配合时代的演进步伐。踏入新世纪,小榄将步向更繁荣、更美好的将来。(转载请注明出处) 注释:① 见《周礼•司市》② 见清何大佐《榄屑٠榄溪岁时记》③ 见清何大佐《榄屑٠石敢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谈小榄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