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榄在线 发表于 2017-2-4 14:19:46

小榄 街的故事(十街乡愁)

      “ ‘乡愁’并不完全是地理概念的,还包括历史和文化,是对整个民族悠久历史的感怀。”(余光中)      第十街——一进入屡丰街,阵阵古朴之风迎面而来,屡丰街、德星里、第十街、第九街、腾蛟正街等一条条充满历史余香的街名映入眼帘。漫步在这里,可以看到有树有桥有亭有菊画,还有多座镬耳屋。细心一点的话也可以看到现在作为河堤一部分的、刻有“同治”等字样的石柱……假如这里的小溪整治得好点,这会成为可以与水色匝景色相媲美的绝佳景色!



      由于这次的“站点”主要是第十街和北街,所以第十街附近的街也就略看,下次再来这里细看拍摄。第十街,一条直接用数字指代的街,再走前一点还有一条第九街。第十街,古时称第十坊或第十巷,一条不太长不太宽的小街,昔日却祠堂林立(尚书九世祖祠、遐峰祠等),兼有书室(五益书室、兰社书室)、道观(永善堂)、关圣帝君庙(为广州后卫李光所建)、观音庙(与关帝庙相连,俗称“第十孖庙”)、华陀庙(与关帝庙相连,俗称“水口庙”),一应俱全,如此丰富的历史资源就蕴含在这条街上!


      不得不提的是,还有遗址尚存、当属小榄现存最古老的书院——崇文书院(第十街9号)!据资料介绍,崇文书院是清乾隆年间由小榄乡民捐钱修建的,并拨出一部分地产收入作为当年书院的经费。其建筑兼有祠堂和书院的特点,所以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2004年被列为中山市不可移动文物。崇文书院与同期的榄山书院一并成为孕育出小榄众多人才的场所。难怪小榄在清代有香山“文化之乡”的美誉!(崇文书院两进各三间,为砖木结构,青砖砌墙,硬山搁檩式,龙舟正脊,有瑞兽石雕门墀,正门前框用三件整块的巨型花岗石板镶成,表面雕着的狮子花纹至今可见。一进后廊有博古梁架、木雕挂落。院内尚存4块黑石碑,均高164厘米、宽78厘米,黑石碑上阴刻着《百益堂续捐义重勒碑记》。这就是崇文书院昔日的光辉。)      现在,崇文书院被物权人当作住房来居住。如果不熟悉小榄的人也很难猜到这间小屋是赫赫有名的崇文书院吧。征得同意后,我进入到这里,拍摄了一些难得的印记。古代的印记与现代的我就这样相遇上了,那种时空交错的感觉真是很美!那4块黑石碑在厨房灶头上方,受着油烟的侵袭变得更加黑,连拍摄的焦点也对不上了……



      至于为什么叫“第十街”、“第九街”?是否曾有“第一街”至“第八街”?那真要请教专家了。


      木棉树巷——在第十街上走着,不知不觉就来到木棉树巷的转角处。木棉树巷是明代名人李孙宸府第的胜景“百花洲”的所在地,因这里种有木棉树,所以称为“木棉树巷”。现存只有一棵木棉树,成为附近居民茶余饭后的“话题”了吧。


      “ ‘乡愁’并不完全是地理概念的,还包括历史和文化,是对整个民族悠久历史的感怀。”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那句话的确耐人寻味!这是他对“乡愁”的更深层次的释义。无论是游子还是土生土长的人,都会对自己的家乡产生这样的“乡愁”。要领会这样的“乡愁”、了解家乡的历史,还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家乡的大街小巷里放慢脚步,抬头看看,感受着家乡历史的香气。最后以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四韵》作结尾吧!(余光中先生是一位长期以乡情、乡愁为题材写诗的诗人作家,欣赏他的诗作,既怀旧又充满现代感。)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图文:小榄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榄 街的故事(十街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