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18-9-2 09:53:29

【爱菊之仁】聊谈小榄地名(29)—回澜

  在今东庙市场前一带,昔叫“回澜”,其得名因此处古乃沙洲水口之地,与“渔洲”、“古榕洲”隔水相望,呈鼎足三分之势。时这里水面比今宽阔,上承鸡肠滘与芷海口经滘口涌而下之北水,侧接东埒口经沙口涌所来之东流,因水流交织,形成曲波回澜,故有此名。由于回澜之水是往南经下基而出西海,大概在清初间,乡人担心来水直去无收,为留住水财,于步云社建邹陈法师庙一间,勒石“东庙”二字,以扼水口,增加锁钥之势,自此回澜多了个“东庙”别称。回澜之地,地近凤山,紧依环乡大涌“水色匝”,地势环境水网交错,早在宋元时期已有聚落,在明洪武年间,更有大批卫所军丁挈眷在此一带安家,至明中叶时,傍水之地渐成墟市,因位处泰宁基围之头,名曰“上基市”。明末清初时,随着小榄基塘农业之开拓,农户广种商品性经济作物,乡中出现了“锹田种桑满村南,绿蕉红苹杂橙柑。果熟教郎贩运去,桑叶教侬勤饲蚕”。“黄梅青柰未离梢,四月荔枝红遍郊。估客暴同新富贵,果栏堆满玉荷包”之景象(见何大佐榄溪竹枝词),因农商发展带动墟市繁荣,上基市范围日渐扩大,南端延至今健将健身器械厂前一带,并在河涌沿线建起桥梁多座及大小水埗,以利商客往来及船艇停泊之便。时墟市内所营商品亦种类渐多,不再局限本地农副产品,还有来自苏杭杂货,乡人“服食器用之物,求之墟市乃备”。且在形态上既有农民肩挑背负之买卖,亦有行商贩运及坐贾批发,市与墟兼之,商贾不以期集,店肆晨夕无间。为利于成行成市,后来上基市又被分拆为多个地段小市,如:三角市、东庙市、回澜市、泰宁市等,其中地近东庙一处因多为生丝交易,俗叫丝市或丝墟;地近下基一隅因多是蚕桑买卖,则名曰桑市或桑墟;而今云路靠近登云桥之一段,因多水果栏商,被称之为果栏街。今“回澜桥”是因正对回澜市而得名,昔桥之左有云步、东庙两桥,桥之右有基头三驳木桥,对涌是福禄社。回澜桥原是单孔石趸高桥,两边拾级而上,桥面铺架木板,遇大船通行或乡中水上飘色、扒龙舟等水上民俗活动时,木桥板可临时抬起。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为适应陆上日益增多的车辆通行,人们将桥两端步级拆除,改成左右钭坡,木板桥面亦用混凝土取代,使之更为坚固。


▲ 1934年小榄地图上“回澜”一带的地形,看!时附近一带的小涌是左弯右绕。▲ 1967年时的回澜涌,图中的桥是回澜桥。
▲ 画家梁欣基笔下1968年时东庙市场一带的景象(国画),图正中直入的小涌叫葵树涌。
▲ 画家何其新笔下1970年东庙葵树涌口的景象(水彩画),这条涌今已变为马路了。
▲ 上世纪70年代的回澜桥。
▲ 上世纪70年代的回澜桥。
▲ 1992年的东庙铁桥,此桥是80年代在旧桥位置重建,1993年因桥体锈蚀而拆除
▲ 1992年的回澜桥。
▲ 摄于1993年云步桥旁的三丫涌口。
▲ 这是近年拍摄的回澜桥。
图/文:爱菊之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爱菊之仁】聊谈小榄地名(29)—回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