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18-9-2 10:01:35

【爱菊之仁】聊谈小榄地名(24)—寨前

今小榄永宁社区(旧称大榄)有一地名叫“寨前”,关于其得名,过去坊间曾有这样的说法,说是小榄杜氏始迁祖杜谓隐,因平海寇有功,着领东南节度使,封粤国公兼理水师都督,率领有300多人的武装船队(水师)于南宋咸淳七年在此扎一营寨,号为“寨前”,另扎一营寨于张家边,号为“寨尾”。由寨前至寨尾的这段水道,是水师的控制范围,祥兴二年二月初,谓隐得悉宋帝有难,从水路援救宋帝昺,但赶至崖门时宋帝已葬身于海洋,谓隐亦因年已七十,经长途跋涉积劳成疾,一病不起,在同年去世。其水师成员,有回闽、浙原籍的,有落籍为民的,有削发为僧的,水师解体。关于杜谓隐曾“着领东南节度使,封粤国公兼理水师都督”事,小榄杜氏族谱及光绪三年重修的杜谓隐墓碑是写得言之凿凿。但查《宋史》各卷及广东、福建(包括福清县)相关史志书籍,既找不到宋时有所谓“粤国公”的封号,也找不到杜谓隐一点点史迹,至今仍是一个谜,鉴于是杜氏家族之事,其中有无不实,我不宜评说。清代乾嘉年间乡人何大佐《榄屑》有篇杂记云:“乾隆戊寅年,有某辟葬地于飞驼山,掘得盔甲一具,俱黄金装成,而质朽坏唯金如故,一时被人抢散。传说是杜国公遗物,不知何据,杜国公文献无征阙,疑可也。”那究竟“寨前”是如何得来呢?按目前掌握的史料看,应是因“香山寨”无疑了。史载,“香山寨”早在香山县(今中山市)设立以前的北宋已设置①,不过当时的“香山寨”并非在今“寨前”这个地方, 而是在时地属东莞县的濠潭, 因当时小榄一带仍属南海县辖。据说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宋灭南汉后,时属东莞县管辖的文顺乡改为香山镇,当时的“镇”不是现在乡镇的概念,而是边境驻兵戍守的一个基层单位,镇将管理军务,有的也兼理民政。但“镇”这种设置在北宋初就始行废除,故改称香山寨,设置“寨官”一名。《中山市志》大事记载:“元丰五年(1082年),广东运判徐九思用香山进士、前鄂州军事通判梁杞的建议,请求朝廷改香山为县未获批准,但许设置香山寨。寨立于濠潭,专管巡捕盗贼,安靖地方。”清康熙《香山县志》卷七陈天觉传云:宋绍兴“二十二年天觉建言,香山寨宜改升为县便民,东莞令姚孝资以其言请于朝,乃割四县濒海地为香山县” 关于当时“香山寨”的地理位置,清乾隆《香山县志》卷一云:“自第一角而南,山岛耸峙,旷无人烟,……西望新会县厓门,海道连接,由蚝壳又东曰南野角,曰麻子埔,曰茅湾村,曰秋风角,又东曰香山寨,过寨而东,邑之迤南尽矣,又为吉大。”既然香山寨设在濠潭,为什么今永宁的“寨前”又说是香山寨呢?这应是香山县立县后南宋时期的事了,那时小榄已从南海县划入香山县,改名“宁安乡”,可能是行政区划及海防调整等原因(这只是我的推测),才移至大榄村。至明洪武二十年,改立大榄寨②。有关大榄村设置香山寨,历朝《香山县志》及乡土史籍均有记载。如:清康熙《香山县志.公署》载:“大榄巡检司,在县北七十里大榄都村,即旧香山寨。明洪武三十三年巡检张学重建,正厅三间,左右庙二间,鼓楼三间。”清《榄屑》载:“崇桢丁丑年,贼劫大榄寨前,寨前为香山司旧署。┉┉司主素善青乌术,於贼退去后,乃在衙署右侧建立天妃庙一座。”《榄溪劫灰录.弁言》云:“榄溪者,香山西北要区也,于宋为香山砦,明分司驻焉。”(笔者注:砦与寨同)关于大榄村香山寨的寨官(巡检),志书记载不多,仅数条。如“陈子礼,香山寨巡检”、“元,香山寨巡检一员,司吏二名”等,其中乾隆《香山县志》卷五写了一位明代香山寨正五品官:“刘潜,崇祯六年癸酉科,大榄人,授香山寨防倭守备,授武德将军。” 至于最初的掌寨之人,志书无载,今已很难查考。小榄《梁绪庵祖族谱》说,昔日大榄山在土名“黄龙出洞”的地方,有间梁总管庙,谱称这梁总管可能是初置香山寨的寨官。时至今日,小榄永宁冈头村一些村民,他家中供奉的神祉中,其中一位是写“开村恩主梁大总管”,但这梁总管的名字,谁也说不出来。注释:①:见1992年版《中山市历代行政区划·后记》 “香山寨始设的时间,《香山县志》清道光本考证始设于北宋确切”②见明嘉靖《香山县志》卷之五“国朝洪武二十年,改立大榄寨,巡检司一员,秩从九品,职专巡捕盗贼,安靖地方。”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图左是杜谓隐墓碑拓本,右是杜氏族谱书影
下图是《香山县乡土志》书影
图文:爱菊之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爱菊之仁】聊谈小榄地名(24)—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