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榄公 发表于 2018-9-19 11:20:14

【菊乡杂谈】木鱼歌,小榄失落了的绝唱

【菊乡杂谈】木鱼歌,小榄失落了的绝唱
文/爱菊之仁木鱼歌又称“木鱼”,是广府说唱艺术的一种体裁,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起源于明末清初。它的演唱形式有两种,一是“清唱”,二是“雅唱”。清唱是没有音乐伴奏的,节奏洒脱自由,靠拖腔、节奏快慢、高低抑扬来表达情感,妇女农闲之时,岁时聚会,或榕树下,或厅堂中,多为此种形式。正如清代小榄女诗人张宝云的竹枝词所云:“相见不须遮半面,珠喉低唱木鱼歌。” 而雅唱是有音乐伴奏的,以弦乐伴奏为主,也有用小锣鼓或竹板等打击乐器伴奏,节奏相对缓慢,深沉凄婉,多为职业艺人采用。昔日唱木鱼歌的职业艺人,一般多为失明艺人,靠听歌者打赏利是维生,故木鱼歌亦有叫“盲佬歌”或“盲女歌”。关于木鱼歌的得名,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有说是出自“摸鱼歌”并因“摸”与“木”音近而名,亦有说是因初为佛教徒传唱,唱时敲木鱼为节拍而名等等。木鱼歌的唱词,基本上是七言的叙事诗,间杂以三、五、九言,用语通俗,半文半白,夹有大量的俚语方言,内容大都是民间历史故事或佛教故事。屈大均《广东新语》云:“皆小说也,其事或有或无,大抵孝义贞烈之事为多,竟日始毕一记,可劝可戒,令人感泣沾襟。其短调蹋歌者,不用弦索,往往引物连类,委曲譬喻,多如《子夜》《竹枝》。” 早期的木鱼歌都是随编随唱,后来才记录曲词,辗转传抄,或刻印传唱。这种抄本或刻本,名为木鱼书。清代康乾时期,唱木鱼歌在小榄已十分盛行,据清乾隆间乡人何大佐写的《榄溪岁时记》云:正月,“自初十以后,日或跳狮子,夜或扮杂剧,唱小曲或唱木鱼歌,或舞龙凤禽鱼各戏,以乐太平。” 又云:“六月农人田工毕,┄┄十九日为观音大士飞升,各庙演戏祝神,莲塘坊观音庙为吾家香火,每年迎神在西闸坊大楼地演戏,必请姑苏班。农家妇女于是日多有在街头巷尾请盲女师唱木鱼歌,作观音会者。”《小榄镇志》载:“清末民初,小榄最盛行的木鱼书传唱是‘花栏’、‘目莲救母’。闲暇时歌唱数段以自娱。”木鱼歌是粤地本土文化的一种说唱艺术,在小榄流传了三四百年,因世易时移和受外来文化的摇撼,今已风流不再,最终走向风烛残年,成了绝唱。
木鱼书刻本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菊乡杂谈】木鱼歌,小榄失落了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