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1-6-20 16:18:12

走进中山小榄文物,倾听不一样的历史故事!

                                                                                                    · 走进文物·
假如文物会说话,经历不同风雨洗礼的城墙瓦砖,会述说着怎样动人的故事?小榄,一座拥有860多年历史的城镇,孕育了无数才人志士,富庶的自然环境滋养了丰富多样的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民间(菊花、书画文化)艺术之乡。如今,在经济建设与开拓创新的交融下,仍有15处不可移动文物散落各处,凝望着这座城镇的发展,记录着那个时代的记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15处文物......
1、双美桥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双美桥横跨于永宁北村大街与蓝田大街之间河上。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首任巡检陈冲突任职期间建。嘉靖四十年(1561年)重建。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十月,何圣强重修。该桥为南北走向,单孔拱形,长18.5米,宽3.16米,高4.5米。东面上方石刻为“康熙伍拾伍年丙申孟冬吉旦岁进士何圣强重修”,下方石刻“双美桥”,上款:“嘉靖岁次辛酉”,下款:“孟秋吉旦重修”。西面石刻为“道光贰拾年岁次庚子十月十一日阖乡重修”。现该桥保存尚好。1990年,被公布为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2、舜举何公祠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舜举何公祠位于小榄镇新市社区积厚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五十年(1711)重修。明进士伍瑞隆曾题匾“积厚流芳”,故又称何氏积厚祠。该祠坐北向东,三进三间布局,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为硬山式顶,穿斗与抬梁混合式梁架结构,用蚝壳作外墙,保存有明清的建筑特点,解放后曾作供销社仓库使用。1990年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叁、仆射何公祠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仆射何公祠,位于小榄镇新市社区云路,坐北向南,始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是小榄何氏九、十两房为崇祀其先祖——北宋状元、尚书右仆射、观文殿大学士何桌(字文缜)而建,民国四年(1915)重修。建国后,该祠堂曾作粮仓,前座曾作云路街道居委会,中后座作粮仓,后又作胶塑厂工场。仆射何公祠为砖木石结构,硬山搁檩。布局原为三进各三间,现存后两座。原有的柱础现存在中座内。后座纵剖面现为深四步的抬梁和纵向承重墙结合承重的结构。有多处木雕博古雀替,圆雕鳌鱼托脚。中座的柁墩浮雕花卉、蕃草纹,后座柁墩线雕博古纹。抬梁下皮雕刻蝙蝠如意结等吉祥图案。







肆、小榄烈士纪念碑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小榄烈士纪念碑又称小榄烈士陵园,位于小榄镇文化路凤山西坡近山顶处,坐东向西,建于1959年10月1日,主要纪念三、九区及“四一二”事件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座为正五边形,碑高12.5米,底周长12.9米,正面镶嵌有阴刻石碑“革命烈士斗争史志”,碑座其余四面按顺时针方向刻有“革命英魂”、“气壮山河”、“浩气长存”、“永垂不朽”。纪念碑碑体为正五边形碑体,碑体上方的正五边形卷轴状基座上有一座三面立体的红五角星铸件。2004年公布为中山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伍、跃龙桥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跃龙桥位于小榄镇新市社区跃龙街与东区社区西凌大街之间,连通南北,桥面长27米,宽2米,建筑面积约为83平方米。该桥原为三孔石梁桥,以花岗石建造,两边桥头砌石级,桥面用长石砌成。两岸和河涌中有石砌的桥墩,中间的桥墩东西两侧有石砌分水尖。该桥始建于明代末期,经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乡人何绍禹倡修,道光七年(1827年)乡人李时龙、李翰书等重修。民国期间为防盗贼,在桥北面加筑碉楼一座,名为“镇东楼”。碉楼有西式廊柱、拱券和山花。解放后部分桥面改为水泥结构。1982年为改造旧城区,将桥南面步级拆去改作马路,桥面在原有木桥上加固并盖上钢筋水泥路面,桥护栏亦改为钢筋水泥护栏。

· 不可移动文物 ·

1. 源泉当铺源泉当铺位于小榄镇新市社区兴仁里,坐西向东,始建于清道光年二十二年(1842)。主楼为硬山式顶的碉楼建筑,内分四层,山墙下部三分之二为红砂岩砌筑,上部三分之一为青砖砌筑,顶部做成镬耳,有龙型灰塑。该当铺为现存最早、形制最大的当铺,也是保存最好的一间清代当铺。
2. 三合会旧址三合会旧址又称为西义军大本营、红巾军大本营、同记丝庄,位于小榄镇新市社区绿槐里6号,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砖混结构,面积约460平方米。建筑坐北向南,分前后两间,各有左右耳房。前间是硬山房顶,镬耳山墙。后间门前有褐色花岗石砌成三级石级,三层楼高约15米,以18块褐色花岗石叠砌作基石,余用青砖砌墙至顶。该旧址因其建筑特色及革命意义,具有较高的建筑价值及历史内涵。
3.崇文书院崇文书院位于小榄镇新市社区第十街9号,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乾隆十三年(1748)、道光十五年(1835)以及光绪十五年(1889)多次重修,保留有中山传统书小院建筑的风格。该书院坐东北向西南,三间两进,砖木结构,面阔14.04米,进深28.2米,面积约274平方米。硬山顶,龙舟脊,穿斗与拾梁混合式木梁架。院内尚存碑记4通,花岗岩雕花匾框,黑云石阴刻。该书院兼具祠堂和书院的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4. 大夫六世祖祠大夫六世祖祠俗称旌义祠、光裕堂,位于小榄镇华光前13号,始建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3年),清康熙五十年(1711)由香山知县邱真重修。该祠堂坐北向南,原为三间四进,现存头进,现存面积约149平方米。头进为硬山搁檩、穿斗抬梁式举架结构,檐柱出跳挑檐,博古垂脊,龙舟式正脊,正脊两端有鳌鱼正吻。1938年曾作抗日宣传阵地,五十年代末改为“小榄镇剧场”,后又曾做过工厂工场和仓库,现为新市社区乡史馆。
5. 翠峰刘公祠翠峰刘公祠又名藜明堂,位于小榄镇新市社区莲塘大街文化艺术产业基地内,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2006年由小榄镇人民政府重修。该祠堂坐北向南,原为三间三进,现仅存后座,砖木结构,面阔13米,进深11.94米,面积约147平方米。硬山顶,博古垂脊,青砖外墙,麻石脚,穿斗与抬梁混合式木梁架。前廊檐板贴金,木雕花鸟图案,大门由多个屏门组成,前有三级花岗岩石级。堂内有四根木圆柱支撑梁架。该祠堂原作建斌中学办学之用,体现了中山清代祠堂建筑的典型特点,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6. 节和麦公祠节和麦公祠位于小榄镇新市社区莲塘大街文化艺术产业基地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清光绪十七年(1891)重修,2006年由小榄镇人民政府重修。该祠堂坐北向南,原为三间两进,现存天井、雨廊和后座,砖木结构,总面阔约18米,总进深20.68米,面积约229平方米。后座硬山顶,灰塑博古脊,青砖外墙,麻石脚,穿斗与抬梁混合式木梁架。前廊内设卷棚,大门由14扇雕花透窗屏门组成。天井左侧雨廊设博古梁架,外接厢房两间。该祠堂体现了中山清代祠堂建筑的典型特点,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7. 何吾驺故居何吾驺故居遗址位于小榄镇新市社区文化路六巷侧,原建于明代,现仅存清代重建的头进建筑。该建筑坐北向南,面阔三间,砖木结构,面阔13.6米,进深7.12米,面积约97平方米。头进后侧建筑由于历史原因已拆毁,原后花园现已辟为小榄镇人民公园。现存头进为硬山搁檩式木梁架,青砖外墙,花岗石基座,凹门廊。大门以花岗岩围砌门框,两侧外墙开窗,窗上部墙楣处有花卉灰塑装饰。何吾驺故居头门保存了明末典型的官宦大家建筑风格,是中山现存很少的明代名人旧居之一。
8. 莲塘大街35号新市莲塘大街35号民居位小榄镇新市社区莲塘大街,建于中华民国时期,该民居坐北向南,砖木结构,面阔10.7米,进深8.3米,高两层,约13米,面积约89平方米。硬山顶,龙舟脊,镜耳山墙,青砖外墙,红砂岩墙脚。两边山墙多开窗,上设拱形窗帽。大门上部架有花岗岩石梁。屋内设木楼梯、木楼板。

9.第九街一巷6号,8号民居新市社区第九街一巷6号,8号民居,建于清代。该民居坐西南向东北,面阔三间,砖木结构,高两层,面阔10.4米,进深6.9米,面积约72平方米。硬山顶,龙舟脊,镬耳山墙,青砖外墙,麻石脚,硬山搁檩梁架。山墙外设长方竖形射击孔,墙墀和镬耳下檐施有灰塑装饰。
10. 佩兰书室佩兰书室位于小榄镇永宁社区北村大街61号,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1998年由永宁社区居委会出资维修。该书室坐西向东,三间两进,砖木结构,面阔13.88米,进深13.8米,面积约171平方米。硬山顶,博古屋脊,青砖外墙,麻石脚,凹门廊。大门外砌花岗岩门框。前进南墙嵌有两块重修碑记。前后进间夹天井,两侧设雨廊,北侧雨廊外接一厢房。后进北侧建有一栋砖砌的两层重檐小楼。该书室曾为幼儿园使用,现为永宁曲艺团使用。
· 写在最后 ·

尽管时代变迁,现代建筑物和往日不同,但这些文物因自身独有的魅力和价值,仍在风雨中屹立。因此,我们更应该从自我做起,保护文物,增强做好文物安全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全民齐参与,发现重大隐患和违法违规行为可向相关部门举报,你们的一份力将为文物安全保驾护航。


来源 | 小榄文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进中山小榄文物,倾听不一样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