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4-8 22:18:18

遇见小榄|文化菊城——小榄镇


      谈起小榄,大部分人都会听说过她的五金产业、菊花种植乃至餐饮名菜,标签加身的小榄一向都是商贸繁华、产业发达的中山北部重镇。但原来小榄的繁盛自有其自然地理优势与历史积淀,自宋代积浅成陆,在南宋已开始有人聚居。八百多年以来,其商贸和文化一直都处于中山工商业史、文艺史发展的重要地位,也诞生了不少开创先河的壮举,这些历史的痕迹和生动的故事,正静静躺在如今我们称两榄地区的某个角落,等待着我们去挖掘。


小榄老街巷。

榄邑山水显灵气

      大、小两榄因境内有小山丘形似橄榄得名。南宋迁民在这片土地上依山傍水而居,逐渐聚集,终在冈头、冈底形成较大自然村落。宋、元、明、清四代,两榄地区经历乡改坊都、都改区等行政区划变更,地域板块亦有所变更,曾名为大榄都、榄都、香山三区,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始沿用今“小榄镇”称谓。
      古时候,因境内山丘星罗棋布,榄乡流传着金、木、水、火、土“五星聚境”这样的说法。“五星”是指榄碇山、大榄山(飞驼岭)、小榄山(凤山)、圆榄山、半边榄山(龙山),形成了错落的地形,被看作是吉星拱照的风水宝地。时移世易,城乡开发建设使得乡镇轮廓不断改变,几百年前那形似橄榄的小山丘已一改容貌、难以辨识,或开发成适合现代生活需要的休闲娱乐场所。


1948年小榄半边榄山(龙山)及周边农村风貌。


2018年小榄龙山公园风貌。


      而水,更是小榄文化的源泉。由于小榄山丘错落,西江水受南部山峰及岛屿拦阻,泥沙在岛丘聚集,镶嵌成沙洲,最后连成沙坦、平原。小榄先民在浮生沙坦上圈筑沙田,建筑堤坝,又加速了西海十八沙、东海十六沙的开发。被东海、西海包围的小榄,境内河涌流贯于东西水道间,从开村“黄龙出洞”到开垦“三基七水”,逐渐形成了“九龙入堂”的水网格局。“九龙”即流经小榄境内的九条内河涌,河涌互相交错刚好形成“匝”(“匝”在小榄话表示一圈的意思)。明清时代,榄乡人为保一方平安,祈求风调雨顺,兴起在河涌上搞水色游神。水色船从基头庙出发,北上东庙、滘口,再往西到竹桥、葵树庙到竹围、东宁、东边再往南回下基,刚好一圈。水色巡游中,小童作为“色心”装扮成民间传统故事人物,吸引了涌边百姓争先围观,异常热闹,盛况空前。如今,虽然水色巡游已式微,经整修的水色匝风光迤逦,依旧是小榄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小榄镇2013年水上飘色巡游活动。


桥栏上的石雕。


古人踪迹处处寻

      城市的建造者和使用者是人,小榄的发迹史亦是一部珠江三角洲的迁民史。从疍民散居,到宋元南迁的中原南雄珠玑巷子民聚居,再到明清时代的屯军、驻军定居,小榄的人口得到很大发展,逐渐形成较大规模聚落。小榄各族姓从四面八方前来,亦带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与民俗。关于小榄迁民以及小榄如今流传下来的特色民风、民俗,民间流传着许多故事,不少富有传奇色彩。小榄的历史文化跟这些故事脱不了牵系,又伴随着小榄高昂的乡音,口口相传。诸如逃难的胡妃、苏妃传来了小榄种植菊花的传说,杜丽春和荼薇仙子如梦如幻又跟荼薇花扦插种植方式密不可分的故事,如今听来有趣。


2023年小榄菊花会。


小榄荼薇文化节。

      小榄族姓众多,又在明清两代科举鼎盛时期官宦辈出,因此逐渐形成了权势较大的姓氏,尤以何、李、麦三姓最为突出。如官至明朝大学士的何吾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的李孙宸都声名在外。清嘉庆时期,因地方不靖,小榄乡人在积厚祠设榄乡公约,多是何、李、麦三姓人任约绅,掌理乡中自治事务,兼调处民间纠纷。


大夫六世祖祠


仰锋何公祠

      这些族姓势力也对小榄的发展、演变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族姓多聚居,雄踞一方:历史上,慈恩坊(今中大街)、西闸坊(葵溪)多为何姓聚居;泰宁是李氏聚居地;滘口又称“麦局”,多麦姓聚居;罗涌因罗姓而得名。小榄如今保留下来的不少文物、历史建筑乃至街巷名称都跟历代乡贤有所关联,如:位于新市路一侧的公善街是清附贡生李青选乐善好施,与乡人在该处筹办公善社因而得名,大涌边路上的诚堂书室亦为李氏族人为纪念他所建。


节和麦公祠。


诚堂书室。


商贸发达垫根基

      小榄的商贸发展,离不开“三墟六市”,即下基桑墟、大榄茧墟、东庙丝墟与大榄市、行流朝市、聚源晚市、三角市、泰宁市、下基市。今在路名上仍有新市、朝市、晚市、三角市、鸡鸭市等街巷名保留下来。明朝天启年间,“行流朝市”、“聚源晚市”开设,其后连同鸡鸭市被称作小榄的“大市”。依傍便利的水陆交通及邑内桑蚕业、果蔬业,清中叶时,小榄集市商贾云集,仅凭“茧市岁入百余万两”,富庶一方。后来因各大集市辐射至周边街巷,又开辟大马路,取名“新市路”,该路段古往今来都是小榄的商贸核心之一。


1979年的新市路。


2021年的新市路。

      小榄商市繁盛亦从其他侧面有所反映。1842年,小榄的源泉堂开设,是香山邑内有史可查的首间当铺,为商贾提供典当业务,并成立了同业公会。解放前后,小榄的当铺数量比石岐多。走访小榄当天,恰巧在源泉当铺所在地兴仁里偶遇一位朋友,没想到这位友人的父亲正巧是源泉当铺的看门人,我们不仅有机会一窥当铺的内景,更是获邀到他们的顶楼俯瞰源泉当铺,一览群屋。


源泉当铺。

文化公益传承路

      仓廪实则知礼节,小榄乡人十分注重文化教育。《小榄镇志》记载了教育的发展历程。宋明时期,办学大都以私学、私塾为主;到了清代,小榄的官办书院、学堂、学校广泛开办,其中包括了香山县八大书院之一的榄山书院、榄镇第一间私立学校的启明学堂、榄镇第一间氏族学校的麦氏两等小学堂、榄乡第一间公立小学的榄山第一高等小学堂、小榄镇第一所工业技术学校的区立乙种工艺学堂、榄镇第一间教会学校的同寅学校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学而优则仕”。作为民宅使用的镬耳屋一般是有功名仕宦的府第,据记载,在明清两代,小榄镬耳屋达到99座,号称“百楼镇”。游走在小榄的街巷,常常会不期而遇独具特色的镬耳屋,它们是小榄文化传承的见证者。


源泉当铺屋顶的“镬耳”。


何吾驺故居檐下。

      旅途的最后,我们走到了被誉为“榄溪后八景”之一的“东埒松涛”——沙口河畔。榄乡一圈走来,历史文化何其丰富,非一日可穷尽。如今,沙口东路的黄色建筑正在修缮活化,我们也期待着它扫去岁月尘埃,重现芳华。


位于沙口东路正在修缮活化的旧粮仓。


位于沙口东路的旧粮仓。




作者:叶凯岚图片:王雯雯、李尚仁、欧阳益洪、陈健鸿、陈林添、吴景标
编发:YOU生活中山菊城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遇见小榄|文化菊城——小榄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