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18-9-2 10:00:16

【爱菊之仁】聊谈小榄地名(25)—“王成坊”与“陈宪坊”

在小榄镇新市社区莲塘片辖区内,昔有地名叫王成坊和陈宪坊,两坊相邻,坊内有王成大街和陈宪大街,两街由一条王成巷相连。数十年前,王成大街并入了莲塘大街,陈宪大街亦改名为金鱼池直街,仅王成巷的名字仍保留至今。明代初年,明王朝军队征服广东之后,为建立王朝统治秩序,加快开发沿海新沙淤田,设置卫所制,实行军民分籍,除把原来地方军事豪强控制的人口收编为军户外,还把一些流动不定的无籍土著与疍户,通过登记入册成为编户齐民,集为军户,编入里甲,军丁连同家眷被分派到沿海屯垦,军籍世袭,代代相传。时每一军户派一壮力出丁当兵,正丁服役于卫所,所携家属随之,为保障军户生活,稳定军心,政府给其屋舍,划定沙田垦植,军丁在卫所中轮流戍守,闲时为民,战时为兵。小榄王成坊与陈宪坊的得名,就是从当年驻榄都的军屯卫所名字而来。当时小榄(时称大榄都)一带尚属土旷人稀之边陲,东西两海(属西江支流)淤积沙坦日有增加,大片的新生沙田亟待开发。洪武二十七年间,朝廷先后派出了广州后卫、广海卫、新宁卫等三卫辖下的共十八个百户所来榄都戍守屯耕。百户所是卫所制中最基层的单位,揸fit之人官职称为“百户”,掌军户一百。时驻榄各所所名多以“百户”名字冠称。如王成昌与陈宪荣,他俩是驻小榄村其中两个百户所的揸fit人,其掌管的百户所就冠之为“王成所”和“陈宪所”。当年十八个百户所齐齐集于小榄,军丁连家眷人数之众可谓浩浩荡荡,屯军比至,举全榄之地与土著之民共之。有人或许会有疑问,时榄都虽地广人稀,但毕竟面积有限,那有这么多田可供十八所屯垦?其实当时来榄的屯军所屯垦之田并非仅仅限于小榄一隅,而是以香山北部西海十八沙与东海十六沙中之籍产没入官者为屯田,范围远及今天的东升、古镇、横栏、东凤等镇区。不过,各所议事的地方及其军户家眷聚居之所却全集于大榄小榄的民田区内。如屯田于上娄沙、紫坦沙(位置是今小榄绩西及东升一带)的王成百户所,其卫所及军户聚居地就在今小榄正义路附近;屯田于罟步沙、博桨沙(位置是今东凤镇)的陈宪百户所,其卫所及军户聚居地则在现金鱼池直街一带。正是如此,他们的到来成了小榄自开村以来最大的一批外来移民,让小榄进入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开发。至明宣德以后,随着卫所之制废弛,榄乡卫所之称已渐名存实亡,但屯丁的后人仍以卫所作一个聚落的基层单位形式在原驻地一带聚居生活,并一直维持到清代,他们把当年各卫所祀奉关帝的议亊地方都改为关帝庙,作卫籍后人联络之所。清康熙初,朝廷海禁,榄都百姓尽徙他乡,康熙八年复界后,榄人回乡重建家园,重组坊里。昔年王成所之地改称第八坊,卫藉后人王、孙、韦、麦、利、李、米、左、夏诸姓仍多回聚于此;陈宪所之地改称第三坊,卫藉后人陈、谭、周、罗、孙、朱、吴、焦诸姓亦多回归旧地。后来这两个坊又不用数序为名,重拾旧称,名曰王成坊和陈宪坊,两坊关帝庙前的路亦分别改为王成大街和陈宪大街。后来因王成坊关帝庙庙额有“天地正气”四个大字,乡人又把王成之地俗叫为“天地正气”,附近之街叫正义街(今正义路),而陈宪坊关帝庙因庙前有个放生池,乡人把此地俗叫金鱼池,几十年前这条陈宪大街亦被绰号所取代,改名为金鱼池直街。

王成巷街景

这是陈宪坊关帝庙旧址,现已改作民居

图/文:爱菊之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爱菊之仁】聊谈小榄地名(25)—“王成坊”与“陈宪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