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菊之仁】聊谈小榄地名(18)—“第九街与第十街”
在小榄新市社区,有街名叫第九街和第十街,两街相邻,老一辈居民多叫此地为“第九”或“ 第十”。街巷地名以数字顺序命名者是常见的现象,各地皆有之,本不足为奇。但奇就奇在第九、第十街附近乃至整个小榄,在地名册上自古至今却没有第一街至第八街,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明代小榄(时称大榄都)卫所设置说起,据史料记载,在明初朝廷为了养兵而少耗国家财力,实行卫所制,这些卫所并不象现代意义上的兵营组织,军丁在卫所中轮流戊守、屯田,屯田耕作收获所得用来供给军户的生活和正军之所需。时小榄尚属地广人稀之边地,洪武二十七年,先后有广州后卫、广海卫、新宁卫等三卫共十八个百户所在榄驻扎,屯田开垦。按朝廷规定,这些正军户都必须携带家属而来,在驻地落户世居,其军籍是代代相传,基本上不再变动。始初各卫所的称谓都是以主管人的名字冠称,或再加一个字号。例如罗涌坊的邹琼所,主管人是邹琼贵,又称贵字号;金鱼池街的陈宪所,主管人是陈宪荣,又称荣字号┅┅等。明宣德以后,卫所制已渐废弛,至明末卫所之称已是名存实亡,但作为一个聚落的基层单位形式却一直维持到清代。清康熙初年海禁迁界,小榄属迁徙范围,昔各卫所也毫不例外要迁离小榄,至康熙八年复界后,18卫所迁民纷纷回榄各寻旧址,为防海盗多在住地设闸门以自卫。其中原属广州后卫的11个百户所改用数字顺序作坊名,并刻石于闸眉上。刘清所称第一坊,邹琼所称第二坊,陈宪所称第三坊,左珍所称第四坊,张侃所称第五坊,任官所称第六坊,祝贵所称第七坊,王成所称第八坊,陈礼所称第九坊,梁相所称第十坊,汪智所称第十一坊。其后又不知何种原因,大概于康乾年间,一些卫所又取消了以数字作坊名,如第二坊改叫罗涌坊,第八坊改叫王成坊┅┅等。据清乾隆间何大佐《榄屑. 三卫所》一文记载,时只有三个百户所仍以数字作坊名,那就是岗底涌刘清所的第一坊,原第十坊梁相所改称第九坊,第十一坊汪智所改称为第十坊。但其变更的具体原因,《榄屑》亦说不大清楚。今第九街、第十街就是当时变更后的第九坊与第十坊,二三百年来乡间百姓口头上多以“第九”“ 第十”简称,至于第一坊,乡民极少以“第一坊”称呼,更没有简称为“第一”,却多以此地土名冈底涌称之。直到民国时期编立街名门牌时,一些以坊作街名的也改称街,如王成坊叫王成街,陈宪坊叫陈宪大街等,第九”“ 第十”亦在简称后边加上一个“街”字,成了第九街、第十街。1950年10月,小榄实行废保甲,改称坊组制,镇内分29个坊,新编的九坊、十坊不是以往的地段,而是在下基与潮南,自此,旧有的第九坊与第十坊渐被人们遗忘了。1934年菊会地图所标示的“第九”“第十”,后面都是没有“街”的称谓。
第九街街景
这是人们习惯称呼的“第十桥头”
图/文:爱菊之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