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菊之仁】聊谈小榄地名(15)—“青云得路”
聊谈小榄地名(15)—“青云得路” 文/爱菊之仁 今上了年纪的小榄人,大都知道聚安里口昔有一小段石板路,名叫“青云得路”。上世纪五十年代拆闸门时,将刻有“青云得路”的石额铺在街口地上,后来街巷改造成混凝土路面,这块石刻便不知去向,真是可惜!短短的一段石板路为何叫“青云得路”?原来在清道光九年(1829年),榄都有六姓以尝产合股办学(俗称“六姓股”),希望各姓子弟,特别是贫家子弟,能入学读书,受到教育,考取功名,登上仕途,于是集资在聚安里内开设“佑贤书院”,以课学子。人们将聚安里口进入佑贤书院这一小段石板街称为“青云得路”,寓意经此路到书院读书,可以博取功名,出人头地,青云直上,高升官位。清末废科举,兴学堂,佑贤书院改办为三立两等小学堂(后来又先后易名为三立小学、小榄镇第七小学和桑市小学),2003年9月,桑市小学迁到德星里,校址改作小榄镇第三幼儿园。据考,小榄有“青云得路”石额的地方不止一处,最早出现“青云得路”是明代在半边榄附近东边村口闸门。洪武四年(1371年),昭信校尉张梦兰奉皇命来大榄都 (今小榄)屯田,但未能如期招到兵马建立卫所,直到洪武二十七年,其儿子张侃同当了广州后卫右千户所中的一名百户,在半边榄侧驻守屯田,称“张侃所”,其屯丁聚居于此,形成村落,便在村口建关帝庙作百户所的议事地方,西边村口闸门额曰:“天一生水”,东边村口闸门正面书“清河门”,背面书“青云得路”, 这些陈迹今一点也没有了,连张梦兰墓葬一穴,也是后来人们易地重建的。另一处是晚清光绪二十九年左右(1903~1908年间),小榄李族人士为表彰出身贫寒而勤奋读书,学业有成,考取进士,做了翰林,39岁被派到湖北任乡试正考官的李翰芬,用族产在东区镇塘附近桃花沙建造五层文塔一座,以激励后人,塔的首层门楣石亦刻上“青云得路”四字,塔毁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青云得路”石刻也不知所踪了。三地不同时期的“青云得路”,都是希望该处莘莘学子,勤奋好学,事业有成,踏上青云之路,能够光宗耀祖。但“青云得路”出于何处?《幼学故事琼林》卷四《科举》篇有“扳仙桂,步青云,皆言荣发”句,指宋代梁灏八十二岁状元及第,答谢皇上的奏表中提到:“皓首穷经、青云得路”句,《成语考》中也有“皓首穷经,不堕青云之志”,“青云得路”的出处就在于此。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