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菊之仁】聊谈小榄地名(1)—炮台巷来历
小榄炮台巷来历文/爱菊之仁小榄永宁社区昔称大榄,今宜男社前街,原叫“炮台尾”,后改称“炮台巷”。此处近横琴海,古时海面宽阔,是香山县(今中山市)重要海防要塞之地,曾建有炮台,炮台墩地势较高,前临第九嘴,居高临下,可远望四周。同治《香山县志》海防篇载:“自象角口而西北望,原田错绣,曰大榄都,则入于内而近顺德矣,有台焉,有哨焉”。到了后来,水道收窄,炮台四周已成农田,遗址改建为民居,两边是鱼塘,前为入村的单边石路。这里为何筑炮台?说来话长。嘉庆初年,广东沿海海盗出没为患,这些海盗有积年的匪盗,也有大批是因年荒岁歉,“非劫夺无以谋生,不抗师无以保命”而被逼“上梁山”的老百姓。他们分为多股,其中以张保仔为首的红色帮、吴知清为首的黄色帮、郭学显(即郭婆带)为首的黑色帮、麦友金(即乌石二)为首的蓝色帮、梁宝为首的白色帮,统称“五色帮”, 初时打着“反清反葡”旗号,专门劫掠过往的官船和洋人货船,亦向来往海上的中国商船勒收“买路钱”。 后来,旁及广东沿海乡村,沿海居民常被劫掠骚扰,甚至绑架人质,勒索赎金。当时香山县一带,都是红黑两帮活跃的地方。清《榄屑. 郭贼扰乡始末》载:“……廿五日,贼往劫沙尾,并掠壳塘,先到五船,用扒龙载数十人上岸,火烧疯墩及通天桥卡(大榄寨前卡时塔在此),行近长塘方转下,乡人得知陆续在田回家,犹未思设守御也。廿六日辰刻,指南太平第四沙、第六沙蛋户纷纷走来避难,哭说贼逢人捉人,遇屋杀死一家,掳去妻女不知凡几,伤心怵目。众始惊慌,社老初以为劫富济贫,今见所为则草房茅舍尤易受害,连日打刀置仗,竖栅建旗,誓与之拼命。”面对日益危困的局面,朝廷采用官民结合的方式,令沿海各地乡绅捐资筑炮台,建水栅,组织乡勇团丁,以防海盗劫掠.据《香山县志》载,嘉庆十年(1805年),小榄成立“乡约”,嘉庆十四年,又在小榄城隍庙前及第九嘴分别筑有炮墙,后设“五堆六卡”于乡内各要冲。关于这里的炮台,《榄屑》在记述乡人一次抗御海盗战斗有这样一段记载:“……下午,贼在沙尾劫掠一空,由林刀沙、百顷头、三稔口分途驶下,船共五十七号,齐泊第九嘴外。时第九嘴炮台单薄,仅有三百斤崩口大炮一位,余俱子母小炮,实难打仗,适香山彭县主昭麟,是以拨捞缯船八号来榄防护,泊在绞剪口、榄面沙、沙口一带,予与麦星峰绍标兄连峰捷元下船,向捞缯头目借大炮三口,抬往第九嘴,并雇其精演大炮十人,与本乡胡须闰等同守,安置甫毕,贼船二号泊近炮台,即发炮打折其桅夹,贼不敢公然上峰矣。”嘉庆十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以郭学显领导的黑色帮,率领兵船百余艘,载数千众,由海洲海面进发围攻小榄。小榄以何颜武为团总的乡勇,在大榄第九嘴斜勘一带修筑堡垒,组织抗御,双方在寨前接触,乡勇萧世泰等七人牺牲,海盗死伤无数,最终黑色帮见榄乡有备抵御而退回(据中山文史第42辑何仰镐之《榄溪风物》云,数十年前大榄西园社及山边一带的泥造围墙,就是当日防盗贼时仓猝筑成之堡垒遗迹)。翌年乡民在大榄洪山社侧建“义勇祠”以祀七勇士。今这里的炮台墩遗迹已不见,这地方四周建有新式楼房屋宇、工厂企业、市场、商场等现代化建筑,马路四通八达,一派繁华景象。如果不是这个古老地名,有谁知道,这样的繁华地区,百多年前竟是与海盗战斗的地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