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习俗 | 农历七月里的小榄旧俗
农历七月里的小榄旧俗 文 / 爱菊之仁 七月在一年中,是个最具浓厚民俗情趣的月份。在以前,一踏上农历七月,平时贩卖百货的商店,是时必标帜招展,写着“七夕宫粉,买一送一”,其他拜仙用的东西,亦都无不以买一送一为号召。店里还陈列着许多“摆七夕”用的小型家具、绣花鞋子、罗宫扇┉┉及所谓牛郎蓑衣等等,琳琅满目。此时妇女们熙来攘往的都是为买胭脂水粉而奔走。而在另一瞥的纸料店,又都男的女的杂乱喧奴,挤拥不堪,则为办买纸料、冥镪、褚帛以作中元节烧街衣之用,其情形比女子们买“拜仙”物事尤为频忙。旧历书七月里的神诞真是多得很。但是七夕良宵却不是神诞,而说的是所谓七宫仙女下凡。在这天又是所谓“康公真君”的诞日。主帅庙建醮是免不了的,庙内的热闹场面更不用多说了。
康公其人,据说是汉代一位帅将,姓李名烈,他清正刚直,不善谄媚,心无佞念,保国有功,受封成为康公,是位无佞主帅。故泰宁诗社附近(今康公路)的康公庙又叫主帅庙或帅府庙,昔为泰宁李族香火之庙,庙的前后有无佞前街(昔叫主帅庙前街)、无佞后街(昔叫主帅庙后街)、无佞横街、康公直街等。小榄民间多把康公列为“九位”大神之一,供奉于家中神楼(台),以“玉封道果康公真君”作神位。清代小榄先后建有康公庙三间。三庙平日香火颇盛,每年诞期,前往参神者络绎不绝。主帅庙例请姑苏班演戏祝神。在诞期三日内,禁食鸭和鸭蛋,传因康公在一次战争中,兵败溃逃,幸遇鸭群簇拥而来,迷惑敌军而赢得时间,才得以逃生,遂立誓禁食鸭与鸭蛋,不忘救命恩情,并苦行修道,始成道果。据闻至今“康公真君”的忠实善信亦以此为戒,忌食鸭。
农历七月初七日的夜晚,俗称“七夕”。关于“七夕”,俗传是天上的牛郎与织女一年一度于此夕驾鹊桥渡银河相会的日子,过去在榄乡未婚女子中,这是最隆重的节日。
七夕前十天,人们用碗碟育“七夕秧”(仙秧)或以五色豆育些豆芽。育“七夕秧”是在碗碟中间置一只茶杯,周围放上谷种,几天后长出秧苗。初六夜,初更时分,把秧碗(碟)中茶杯取去,在空隙处放上一盏油灯,置于露天的地方,伴以七种鲜花和水果,焚香燃烛,向空礼叩;曰“迎仙”。自三更以至五更,凡礼拜七次,因仙女凡七也,曰 “拜仙”。拜仙又称“拜七姐”(或叫“慕七夕”、“摆慕仙”)。拜仙时还陈列瓜果、胭脂宫粉及家具模型。
人们拜完“七夕”后,便围坐分食果品,但果壳不肯抛弃,待次日拿来和“仙秧”晒干,留作治皮肤疥疮之药。一些人还在七夕夜汲取河水,封固保存,民间相传是日汲清水贮于坛内密封,久不变臭。曰“七夕水”,说调药治热性疮疥、皮肤百病,极有特效。甚至有民间单方也指明用“七夕水”调药。一些人还在七夕夜下河游泳洗澡,认为可以洗去身上邪疫,保健身体。近年小榄龙山、凤山两个泳场,每年“七夕”亦有加开午夜场,泳客十分踊跃,谓可驱病强体。
至于古书里说的月下穿针乞巧的故事,在八、九十年前的青年女子才喜欢尝试,民国后己没有或极少人做了。
“七夕”过后,接着便是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古为中元胜会,是中元地官诞日。相传,七月是“鬼节”,说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又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视为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鬼节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目莲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莲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莲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莲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
中元、普度与盂兰盆,三者原不相涉,因时间巧合及观念与仪式类似,渐相混淆,合而为一。昔日在小榄,自七月初开始,不少人家纷纷在门前路上烧衣放食,超度鬼魂,俗谓“烧街衣”。烧街衣是没有一定日期的,多是人们拣好日子举行。有些人家是月若有家人生日,甚至提前在六月举行。
富裕人家或商店,尤其是当铺,都向外抛掷供果、铜元,“以济无主幽魂”,一些小童便呼朋啸侣而来,以相攘夺,人们相信谁抢到供品,一年都行好运。昔日食品并不丰富,小童拾到了香蕉、菱角等供果自然是欢欢喜喜,要是没有什么供果可拾,便大唱特唱:
“烧衣冇香蕉,鬼打光头昭!”(假定“光头昭”是被嘲笑对象的花名)
“烧衣冇菱角,鬼打光头昭个头壳!”
一些儿童亦沿街唱“菱角歌”,歌词是“菱角仔,菱角塘,菱角开花白茫茫,”
中元节前后,各街各巷都有人在社坛前择日延请僧人或道士尼姑设供。中元节前一天,是民间大日子,家家都备办肴馔祀神,但多不杀鸡而杀鸭,这便是“做十四”。是日祀神,例在中午,这是俗谚“朝冬晚年晏昼十四”,是晚才合家叙食。
中元节活动、最隆重热闹的还是以庙寺为中心的“公普”祭仪,此活动与佛教盂兰盆会溶为一体,镇内设超幽水陆坛,“小榄五大庙”门前搭棚建醮,大榄戏棚地或基头北帝庙侧搭棚演戏;由七月十四开始至十六,一连三天举办水上“飘色”,人们在各庙宇中抬出菩萨偶像置船中,沿环镇大涌出游,僧人或道士在船上念经,并焚香撒供,超度无主孤魂。十七日晚,还举办一宵“灯烛夜色”。
清代榄镇盂兰盆会情景,清人何大佐在《榄屑.孟兰盆会》记述:“各坊多建醮演戏,作水陆道场超幽,奉神驾出游,或一日二日。……各坊竞出水嬉,以随从神驾,谓之水色,每坊一座、二座。乾隆壬午年及癸未年,通乡所出水嬉,竟多至十八九座,每座扮一故事,用小童二人,一上一下,……望之飘飘若仙。……不论神船色船,各船中俱是锣鼓喧天,笙箫鼎沸,一河两岸,观者云集……”。
1950年以后,“公普”祭仪及水色活动废止,而民间“私普”烧街衣习俗仍有。“文化大革命”期间,烧街衣习俗一度视为迷信活动而被破除。1979年又恢复“烧街衣”的风俗习惯。
农历七月二十,又是所谓的“财帛星君诞”。财帛星君又称“增福财神”,其绘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财帛星君脸白发长,手捧一个宝盆,“招财进宝”四字由此而来。一般人家春节必悬挂此图于正厅,祈求财运、福运。榄乡民间一般以“都天至富财帛星君” 作神位,朝晚祭香。每年诞期,商民均备办香烛宝帛、三牲拜祭,或到葵树庙街财帛星君庙祈福。
农历七月二十四,相传为城隍诞。在以往人们的心中,城隍是人间善恶之监察专神。小榄于明代己在飞驼岭下建有城隍庙,初时庙规模较小。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扩建,三进各三间,左右挂廊,规模颇大,前殿供城隍塑像,白脸长须,手捧朝笏,肃穆庄严;两旁侍立判官、神将、夜叉鬼卒等,神案摆设铜锡香案,正中高悬“正大光明”匾额。后又分别在沙口东华社、泰宁细埗头、华光街、东区马口沎街口等4处再建有规模较小的城隍庙,其中华光街城隍庙匾额书“城隍行署”。清《榄屑》载:“故老相传前代欲在榄另开一县,割顺德之五乡,新会之四乡……立大南门城隍庙基址,因掘各山无煤炭而罢”。此说虽属传闻,但小榄弹丸地方,先后却建有城隍庙五间,实为罕见。每年农历七月廿四是城隍诞,乡民前往参神祈福的甚众,香火旺盛。《榄屑.榄溪岁时记》载:是诞“各铺行演戏半月之久,多至两旬。其茶坊酒肆罗列庙之左右,若墟市然”。
农历七月二十四这一天,又是榄乡邹大法师诞,据同治《香山县志》载:邹大法师即邹潮,榄都人,与陈大法师陈璿是“同里同学,互相师友励学,敦品以善化人。成化时屡饥疫,两人设法拯救,活人无算。两人死后,乡人追思德义,建祠庙奉祀”,榄乡在清代先后建有“邹陈法师庙”8间,民间传其神灵能保城护乡,靖寇弭盗,消灾除疫,诣庙虔祷,西潦立退。诞期各庙香火鼎盛,参拜善信甚众。
农历七月最后一天(月大三十,月小二十九)为地藏王诞。地藏王又称地藏王菩萨、幽冥教主。他虽然与阎罗王、死人和地狱有关,然而他发誓要救助陷于地狱中的众生,是普救众生的大愿。传说他专司人间善恶,善人提升西天极乐世界,恶人使坠入地狱。担起教化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等六道众生的重任。建国前,小榄布行街(今公善街)建有地藏王庙,石匾题“德鸿别墅”(取义大道无私偏,行善福德鸿)。每年诞期,旧俗是日家庭不洗地,不倒污水,怕有污地府。有些人家于此晚在门前烧香烛与纸扎地藏王衣帽,或到庙中祭祀。
总之,农历的七月,民俗情趣比三月春水还要浓烈,简值是人为“鬼”忙,人为“神”忙。但人们祭神祀祖,虽有迷信色彩,但亦是源于孝心的传统美德,用烧纸钱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虽然祭祀方式简单,但基本上保存了鬼节淳朴的意义。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即使年代不同了,拜祭的方式不同了,烧去的“礼物”也不同了,但永远捎不完活着的人对远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 此文已在小榄《菊城》报2008年第92、93期连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