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乡杂谈】百年历程说榄电
百年历程说榄电图文/爱菊之仁
一百年前的1916年9月,乡人李钜卿、刘荣阶、何少赓、何慕庭、何颂廉等合资, 以五万元的资本在小榄下基创办“榄镇兴业电灯公司”,让这个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发明落脚于小榄,拉开了小榄电力工业史的序幕,开启了香山北部小镇的光明传奇。据今中山市图书馆藏民国19年1月版的《中山县政府季刊》记载(见下图1),当年榄镇兴业电灯公司,用的是广州均和安100匹煤气机和美国威士丁造的54瓩发电机,除有用户约300户外,还装设了300盏街灯,供电时间是每日傍晚六时至翌晨六时,电费每度为3毫5仙,在白天不发电时,电灯公司以动力设备兼营辗米。1917年,电灯公司改由乡人袁带、冯祝平等人接办,仍旧日间辗米,夜间发电。电,这个象征新时代宠儿走进了小榄,不仅打破了延续千年的照明方式,亦推动了乡中对电领域新科技的应用,如电动电热设备、电影、电话、电报等等。就在电力刚进入小榄这一年,便有人在今小榄下基路的地方开了间“鹂园电影场”,虽然那时放映的都是无声电影,但亦算是香山电影业之始,其比县城石岐“天外天映画部”大约早了三、四年。1936年,因时局动荡,兴业电灯公司停业。在之后的十多年里,小榄电力可以说是艰难前行,全靠镇上几家辗米厂利用晚上兼营发电来维持。新中国成立后,早期电业还是很落后,小小电厂亦数易其址,如在过新市工商茶楼(原大富贵茶楼),又在过蓝田街瀛社书室等处,装机功率都是20瓩,到1954年,电厂迁到云路大街,装机容量才增至90瓩。对于当年电厂及供电之事,今我脑海里依然有点印象,时电厂在我家附近的渐盘李公祠內,每天上学放学我都要经过电厂门前,有时还会好奇地停下看看祠内发电场面。那时的电力,主要是配送给机关、商店、工厂及街灯,可能是电厂输出功率小的原因,配送给住宅的并不多,大概因我家有“近水楼台”之利,电厂的“五线谱”经过家门,后来亦有幸装上了电灯,不过全屋只能在客厅中装一盏,功率是25瓦,而屋内其他房间还是靠火水灯照明,尽管如此,时在晚饭后能在客厅电灯下做作业,已感到非常幸福。1962年, 小榄镇供电所通过发行股票(见下图2),集资建设连接省网输电线路,1963年,小榄开始使用广东大电网水电,自此,镇上居民用电基本普及。如果说,小榄电力事业的真正发展是从1963年起,那么,真正的飞跃,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在今60后人群的脑海里,可能还依稀还记得70年代“拉闸限电”的景象,特别在1972年至1975年这几年间,广东电网缺电最为严重,镇上居民用电,曾一度每月每户限用两度电,超出的要“封表”。一个月限用两度电,对今天的年青人来说,或许根本不会相信,但确是如此。工厂为渡过因缺电而面临停产的难关,很多都购置了柴油机或租用拖拉机来自行发电,若与省网并网运行的,可得政府补贴,镇内处处机声隆隆。据《中山市志》资料,时小榄厂企自置的发电机组有31台,功率合共6187瓩。当年之事,本人至今仍印象深刻,那时我工作的单位是间有500多人的镇办企业,算是镇办大厂,有藤编工艺与电子器件两大产品,对內一套班子,对外挂两个厂牌,一是小榄藤厂,二是中山县半导体器件五厂。大约在1972年间,因各地办电热潮如火如荼,小型发电机短缺,时省机电公司要求我厂在生产电子产品同时,开拓发电机产品,终于经数月奋战,批量投产了20瓩和40瓩两款发电机,缓解了市场需求压力,直到1975年电网供求压力稍缓,我厂才将发电机逐步停产。在今70后、80后人群的脑海里,可能依稀还记得80年代,因改革开放令各行业用电需求急剧上升,电力出现供不应求,致那时除“分片供电、五光十熄”成常态外,电压亦极之不稳,家中经常停电或电压不足致灯泡昏暗,电视机要配调压器稳压。时民间有句顺口溜:“小榄有几怪,自来水厂休礼拜,电饭煲煮饭要加柴”,意指水厂常因星期天电网停电而停水,突然的停电,也常令正用电煮饭的人措手不及,要把未熟的饭改用柴煮。为解决缺电难题,小榄从1989年起,便先后办起了小榄发电厂、永宁发电厂和永安发电厂等3间火力发电厂,并全面进行了大容量、高参数的电网建设,提高电网输送能力,自此,小榄电力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有力地保障了地区经济发展。而今90后人群的脑海里,对电的印象几乎都是“满堂光亮”,尽管家里的电器越来越多样,冰箱、彩电、洗衣机、空调、电磁炉、热水器、电脑……林林总总,件件都离不开电,但根本不用担心停电、限电,连电脑也不用备不间断电源,这在30多年前是想都不敢想。从1916年到2016年,小榄电力走过不平凡的百年历程,百年来,伴随时代更替,风云变迁,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见证了社会巨变。从第一盏灯亮起,到现在的万家灯火,电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让经济腾飞。百年的“奔流”,有着鲜为人知的经历,回眸历史,为的是百年再出发,让电照亮前进征途,为小榄再造新辉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