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乡杂谈】话说小榄的桥
【菊乡杂谈】话说小榄的桥图文/爱菊之仁
小榄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南部之西江下游,因地理环境因素,域内河道纵横交错,桥梁较多, 而且当中有几座还属年代久远、饱经风雨的古桥。近30多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推进,镇上的桥梁从原来的100多座已增至近400座,新桥、老桥、木板桥、石板桥、钢筋水泥桥┄┄,桥与桥相通,路与路相连,尤其是乡间农用桥、公路桥,彻底结束了昔日农村以船代步的“慢生活”时代。桥,最初含意是指架木于水面上的通道,人们最初建桥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跨水或者越谷的交通,后来才被泛指为一种架空的人造通道。《说文解字》云:“桥,水梁也。”又云:“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桥也。”桥,对于水乡人来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它除主要用于方便两岸人们的交往外,民风民俗也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个村落,人们常把溪流的入口和出口谓之“水口”,认为水主财,是村中财富汇聚之地。故常见的是以桥作“关锁”,当然也有选庙、阁、亭、塔之类的,说可聚财聚气,不让村中财气流走,昔年乡民在滘口涌口建邹陈法师庙(东庙)与步云桥,亦是如此用意。在几十年前,小榄旧城区一隅,人文景物属典型的岭南民田水乡格局,有别于周边的沙田村落。人们依水筑屋、傍河而居,家家临水枕河,户户近桥通舟,麻石街巷,青砖屋舍,烟树葱茏,桥影柔波,流水与桥梁交相辉映,素朴中透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气韵,极富诗情画意。明末里人李孙宸写的《两榄风景地势图说》,文中不少字句都与桥有关, 如“东有跃龙,西有起凤,登云望月,渔翁归晚”、“双美拱桥通两榄”、“驼岭直上通天桥”、“一洞梅花十二桥”等。这些老桥因时代的发展,有些早已深藏于历史典籍,风景不再;有些已被改建,只能在老照片里寻找回味。小榄的桥梁,因河涌不宽,以前在“水色匝”上的30余座桥梁,除了双美桥是石拱桥外,数量最多的是单跨石台木梁桥,如三美桥、四美桥、成美桥、凤美桥、首龙桥、东秀桥、步云桥、东庙桥、回澜桥、通津桥、普济桥、东宁桥┅┅等等。次之是三跨木梁桥,如深涌桥、基头桥、会龙桥、长龙桥、祖龙桥、捷源桥、四圣宫桥┅┅等。以前“水色匝”上,为何除了那座石拱桥就全都是木梁桥?这是与乡中民俗活动有关,因每到扒龙舟或水上飘色巡游时,人们可以临时把木桥板抬高,让插有彩旗罗伞的龙舟或飘色船通行,另夏季河水上涨时,超高的船艇亦可以此方式通过桥孔,倘若是石板桥就肯定难于办到了。小榄桥梁之取名,主要有两类,一是以桥梁所在地名冠称,如深涌、基头、东庙、回澜、泰宁、渔洲等;二是取自吉祥寓意,如跃龙、回龙、接龙、登云、普济、通津、汇津、两仪等。当然也不是所有桥梁都有个典雅的名字,有少量是人们以其构造材料或形态直呼。如北区的“竹桥”,最初是因桥以竹枝简易搭建而得名,但尽管后来几经改建,由竹桥变为坤甸木板桥,再变为钢筋水泥公路桥,但人们至今还是以其“乳名”称之,甚至把桥所连接之街叫竹桥直街。又如今永宁沿河路的一座三跨木板桥,因桥面最初是由三块木板简易连接,人称“三驳桥”,近年桥虽经重建,但其俗名依然。小榄以前最长的简易多跨木板桥,当数绩西流板涌由七段木板连接的简易木桥,此桥今已拆去,但“七驳桥”之名仍深深留在老一辈的心中。人有绰号,桥亦有俗称。如汇津桥叫马桥,鹿鸣桥叫石桥等,今下基南堤桥,其前身是捷源桥,建于清代,原为三跨石墩木板桥,民国16年合坊重修时改用钢筋水泥作桥面,因水泥是西方“红毛”人发明,于是桥被俗称为“红毛泥桥”,后来一些人甚至只知“红毛泥桥”而不知捷源桥了。又如北区首龙桥,是单跨石台木梁桥,因该处曾有个叫“削骨三”的恶人,常对过桥者敲诈(敲脚骨),令路人心寒,桥亦被俗称为“削骨桥”。明代里人伍瑞隆有诗云:“秋风高陇不堪愁,双美桥中广渡头。”清康熙间里人李铎亦有诗云:“几曲溪流倚岸新,晴光依树影粼粼。┄┄诗情野意还堪写,双美桥西一路春。”双美桥是小榄现存古桥中的“老大”,桥在蓝田大街尾与永宁北街相连河上,是单孔石拱桥,用红色沙砾岩构筑,明嘉靖《香山县志》载:“双美桥在大榄都,洪武中,巡检陈忠建”,后经多次重修,已历600余年沧桑,至今仍岿然不动。《两榄风景地势图说》的“东有跃龙,西有起凤”,说的是跃龙桥与起凤桥。跃龙桥,桥连下基跃龙街与东区西凌大街,建于明末,原为三跨石墩木板桥,清代乾隆、道光两次重修,桥面改用石梁,民国7年村民为防贼匪在桥北加筑碉楼一座,有西式廊柱、拱券和山花,额曰“镇东楼”。该桥是小榄现存古桥中的“老二”,也是中山市内现存的少数古桥之一。起凤桥,址在罗涌今小榄学院前,始建年代不详,原单跨石台木桥面,两边石台步级上落。1956年小榄中学扩办高中时,曾将两端石台降低,使桥与路相接连平,时仍是木板桥。上世纪80年代修筑榄均公路时,罗涌被填平为公路后,桥亦随之拆去。关于此桥之得名,一说桥最初是由聚居罗涌坊的罗族人出资所建,桥以其始祖罗起凤命名;另一说是因桥近凤山,取名“起凤桥”是与乡内“跃龙桥”相对。因蛟龙腾跃,凤凰起舞,向来是比喻人才蔚起,如王勃《滕王阁诗序》云:“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俗云:人生如渡桥,世事如渡桥。桥,有着许多的象征意味,有时还包括着地理、民俗、文化等多重的蕴藉。如昔日潮南新涌口有一平地木板桥,不知是何原因,乡中俗例凡丧事出殡的,都不能经此桥,说是确保桥之戒洁,故被称为“斋桥”。又如以前大榄岗下有一石板桥叫“通天桥”,因此处属乡中坟场之地,意思是让死去的亲人可经此桥升天。在中国民间信仰中,人们有敬天祭祖的传统,认为人死了会升天,每个人的祖先在天上都会保佑人间的子孙后代,这或许就是桥名所寄寓的意思。小榄的桥,或大或小,既有拱桥,也有平桥,既有石桥,也有木桥、竹桥。大家有否留意,以前的桥都有这样的共性,就是桥边常伴有水埠,且桥孔全是单数,要么一孔,要么三孔,如此类推。为何有这样的安排?是因我国的传统文化,单数视为阳数,双数视为阴数,阳数多被认为吉祥,故除了桥孔数是单数外,桥两边的步级一般亦多是单数。根据阳为天,阴为地的观念,若将单数的步级与桥面或地面合成偶数,亦可寓意天地相接,桥梁稳固,至于桥边的水埠,是取意通财通水。古时珠三角墟镇不少桥梁,如市桥的红石桥、佛山的通济桥等,其两边步级都是9级与13级,意取“九出十三归”。我猜小榄的双美与跃龙两座古桥,最初亦应是如此,至于今所见的步级或有出入,估计应是后来路基变化所致。桥,它横跨在流水淙淙的河流上,让此岸与彼岸相接,弥合了楚河汉界。桥,它让阻隔变得通畅,让闭塞变得开放,让水乡人连接着梦想,连接着财富,连接着大千世界。小榄的桥,虽没有大江大河上那些桥梁雄伟挺拔,但那一座座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老桥新桥,同样有其无限的神韵。那些式样各异、远近呼应的小桥如同乐谱上跳动的音符,演奏着小榄今天与未来的乐章,给人带来美的愉悦,美的享受。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