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榄公 发表于 2018-9-19 11:44:35

【菊乡杂谈】说古道今水色匝(二)——绿洲回澜

说古道今水色匝(二)——绿洲回澜图文/爱菊之仁在东埒涌与水色匝连接处,地名叫“回澜”。北为滘口涌,南为回澜涌。这地方是“九龙入洞”中三龙之水汇聚之地。在以前,这里水面宽阔,水流湍急,路绕清溪水绕洲,滘口涌承接了由鸡肠滘及芷海涌两条南下水流,在此与东埒涌滚滚东来之水汇合,形成曲波回澜,故有此名。回澜一带,古时属沙洲之地,东北面叫“渔洲”,清代里人何应斗《渔洲晚唱》诗云:“渔洲畔畔打鱼多,日落渔灯蘸碧波。两岸渔船相互答,芦花深处出清歌”(录自《榄溪何氏诗征》)。回澜涌的东岸,叫“古榕洲”,以前这里种了很多榕树,民居沿水聚落,取名东聚,并设东聚社于村口。古人云:“宛水有步云之客”,故交汇处有步云社,桥称步云桥,寓意平步青云,步步高升。又因步云社内建有邹陈法师庙,庙前石匾题东庙二字,故乡人又称此地为“东庙”。东庙奉祀的邹陈两位大法师,都是小榄今永宁人,一个叫陈璇,另一个是邹潮。两人既是同村又是同学,在明代成化年间,小榄曾发生多次饥疫,他们施医赠药,拯救了无数乡亲,深得乡民敬重。为了追思其德义,人们在小榄先后建了七间庙来奉祀他们。由于古时人们对其能在大瘟疫中拯救乡亲脱离死神,多认为他们有高超法力,尊他俩为大法师,并相传其遗术凡在家门上以小红钱作十字贴,则疫疠不侵。清乾隆间乡人何大佐的榄溪竹枝词云:“法师祠庙遍香烟,疫疠消除几百年;驱尽百邪灵术在,冥财犹卖小红钱。(见《榄屑》)”“基头”一带,在30年前还是基塘连片的农地,明代泰宁李氏在此筑有基围,故有基头之名。登云桥原属此基围的桥闸,直到明万历年间泰宁李氏十一世李孙宸当了礼部尚书大官之后,才改名登云桥。在民间有传登云桥闸门日照无影,其影在半边榄村居民屋上(见《榄屑》),未知真假。登云桥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改建为公路桥,闸门亦在这时拆去。基头桥侧有一间北帝庙,俗叫基头庙,小榄水上飘色最初是这间庙搞出来,每年七月十五中元节,基头庙例搞水色巡游,超度亡灵,在庙前出发,逆水北上入滘口涌,沿水色匝巡游一个圈。到了清代康乾年间,滘口北帝庙及大榄妙灵宫才加入参与,飘色增至三日,每年由三庙执筹确定先后。今基头庙不再是仅供奉北帝了,而是集佛儒道三教的庙宇,庙内既供北帝、关帝、妈祖, 又供佛陀、观音,还列位孔圣,香火颇盛。(未完待续)
回澜涌(1967年摄)
从回澜涌望步云桥(2009年摄)
回澜桥(2009年摄)
回澜涌(2009年摄)
回澜桥(2009年摄)
回澜涌(2009年摄)
基头桥(2009年摄)
基头桥(1980年王恤珠国画)
基头社坛(2009年摄)
基头庙(2009年摄)
基头庙(2009年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菊乡杂谈】说古道今水色匝(二)——绿洲回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