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场上的小榄人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军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不少小榄籍爱国青年,毅然投考黄埔军校、广东航空学校、中央训练团等,毕业后,加入抗日正面战场,与日军作战。也有一些青年学生奔赴延安参加八路军,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参加了闻名中外的百团大战及敌后民运等工作,有的投身各地抗日游击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同仇敌忾,一致对外,共御强敌,直至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人物简略——
李琼仪1938 年10 月,李琼仪、谭则敏、古寿珠、郭旷良、谭则刚等奔赴延安,经汉口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参加鄂豫边区抗敌委员会民运工作。皖南事变后,古寿珠、郭旷良两人在重庆参加营救叶挺将军活动,谭则敏到达西安加入八路军。
何镇浪 原名何润昌,小榄永宁乡人,1938年9月由香港八路军办事处廖承志和连贯介绍,北渡黄河到敌后抗日根据地参加八路军,1939年4月起,先后任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司令部书记员、政治处组织干事、警备一旅二团三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百团大战和保卫黄崖洞兵工厂战役。后调任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
上图:何镇浪获得的部分勋章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冀热辽军区30旅69团2营政治教导员、东北民主联军8纵23师69团政治处主任,45军134师402团政治委员等职,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和渡江作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参加广西剿匪战斗,抗美援朝战争,西藏平叛,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还击战。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三级国旗勋章,被党中央、国务院先后授予“勇敢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1984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谭则敏 化名谈培德,小榄镇下基人,1939年9月在中山大学毕业后奔赴延安参加革命,民国29年10月奔赴太行山参加敌后抗日武装,后到了抗日军政大学任教员。民国 31—32 年在太行山区参加反扫荡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原野战军政治部工作,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等重大战役,曾多次荣立战功。
谭则敏的入党申请书存根(中山市档案馆藏)
何耀椿 小榄竹源南湖人。1938 年11月,在香港由廖承志介绍,绕道越南海防,经昆明,到贵阳十八集团军兵站报到,1939年4月,在重庆新华日报社工作,1940年12月,调到延安中央印刷厂工作,担任照相制版部主任,根据形势需要,制作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巨幅画像,让广大人民群众景仰。
刘敬光 小榄镇华光街人,1927年考人广东航空学校第五期,1932年4月毕业后任飞行员、分队长、中队长、高级参谋。1937年8 月 14 日,日本海军参谋部为实现“杜黑主义”,以精锐的“木更津队”,企图一举毁灭中国空军设在泸宁、泸杭铁路沿线的基地。当日机来袭时,刘敬光驾驱逐机迎战,击落日机多架。8 月 16 日、26日,9月19日、22日、27日,10月16日多次空战中刘敬光英勇还击,咬住日机攻击取得空战胜利。1938年3月8日,刘敬光与日机空战中负伤。1939年2月20日和23日,两次兰州空战,刘敬光率领分队一举击落日机18架,创歼日机最多的辉煌战果,中国空军没有一个飞行员死伤,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刘敬光击落日机两架,被授予两星奖章,晋升中队长。1943年率机攻击入侵滇西日军,作战10余次,均出色完成任务,杀伤大批日军,获一等宣威奖章。蒋中正看到战报,亲笔批示:“着该员任务完成后来见”。1948年刘敬光到台湾定居。1994年回乡省亲,并观看菊花会,2000年病逝于广州。
李家浚 小榄镇人,1934年考入广东航校第七期乙班,同年9月1日进入燕塘陆军学校。后又迁往柳州、昆明空军军官学校。1938年3 月,李家浚被分配到武汉空军第五大队。是年春,日军9个中队27架轰炸机和54架驱逐机,从芜湖起飞,分别在4月 26、29 日,5 月27 日,偷袭武汉三镇,企图摧毁中国空军主力。李家浚参加了这几次空战,表现英勇机智,有力地还击日军,保存了空军主力。1942年李家浚调到重庆负责训练空军飞行员,在一次带领学员飞行时失事,机毁人亡,殉难时年仅27 岁,遗体葬于重庆白马山空军坟场。
何守荣 小榄镇新市绿槐里人。1929年10月考入广东空军学校第四期,1930年3月9日毕业,任广东空军飞行员,后到德国受训。民国 24 年出任欧亚航空公司 17 号机机长,常率机队飞滇缅线。1938年9月,何守荣等驾机飞经武昌附近嘉鱼县时,与日机相遇,遭受追击,由于民航机没有战斗力,无力还击,被日机击伤撞山烧毁,何守荣等4人跳伞受伤,何守荣牙齿几乎全部跌脱,此后转为地勤工作。欧亚航空公司改为中央航空公司后,何守荣仍留在中航,1949年5月赴台。后到美国定居。
何群生 小榄镇蓝田中榄楼人,陆军大学正科 16期、中央训练团、陆军大学将官班第一期毕业,先后任第八路军总指挥部参谋,第一集团军总部通讯大队大队附、总部参谋,第四路军无线电总台台长,第十集团军、第十二集团军总部参谋科长,一五四师参谋长、四六一团团长,六十五军参谋长,整编六十五师参谋长。后晋升少将师长。1938 年侵驻广州的日军大举侵扰粤北,何群生所在的十二集团军与民众紧密配合,勇敢抗击,杀得日军不敢北上,龟缩于三水县附近一带,时任一五四师四六一团团长的何群生在清远驻军整训。同年的一次战斗,何群生率两连兵力,扑向花县银盏坳一带的日军碉堡群,把日军十几个碉堡炸毁,全歼日军,缴获大批战利品。1941年间,日军以骑兵山炮等精良装备,正面攻击何群生团,何团兵力分散于粤汉铁路沿线,由排长陈永强率队抵抗,最后全排壮烈牺牲。上级为保存实力,命令何团撤至佛冈县佛子坳,据守阵地,掩护六十五军部撤退。日军则以酒灌醉士兵冲锋,并由伪军开路猛扑何团阵地。何群生指挥全团官兵以迫击炮、掷榴弹、重机枪等痛击日军,坚守阵地,激战三昼夜后,奉命向江西三南地区撤退。在撤退期间,受到日军几次包围。何群生及时派出兵力,分散转移日军目标,并采用伏击战,在日军通向南雄的山岭通道上埋设地雷和伏兵,杀得日军尸横遍野,最终取得胜利。后奉命急行军,登上粤赣交界的“望半天”,进入江西全南县整训。这就是何群生“死守佛子坳,飞越望半天”的抗日事迹。何群生在广东全境解放初定居香港。
何群生的中国国民党党员登记表(中山市档案馆藏)
刘世宪 小榄镇刘家巷人。17 岁考取陈铭枢主办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军官教导队,毕业后在第八路军总指挥李济深办的工程教导队深造。曾任第十一军副营长兼连长。1930 年,所在部改编为第十九路军,刘任机枪连连长。1932年 1月 28 日,日军以 6000 余人向淞沪进攻,十九路军以六十师、六十一师迎敌,在淞沪抗战中,刘连日浴血奋战,被日军流弹击中腰背负重伤,经上海、广州各大医院医治无效,最终截瘫,时年 24 岁。战后获国民政府军政部颁发“铁血勋章”,并抚恤终身。民国 32 年在家病逝,终年 35 岁。
何季元 小榄镇大石街人。1922 年生,中学时,受中华民族抗日思想影响,和部分同学考入广西桂林陆军军官学校十七期,毕业后被选拔到贵州炮兵学校受训,学习驭术、通讯、测量等炮兵技术,毕业后走上抗日前线,加入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二军,在广东和湖南一带与日军作战。一次,在衡阳战场的制高点上,发现2公里外一小屋内有日军指挥所,何季元测量出准确的目标位置后,连长下令发炮,摧毁了日军指挥所。1945年8月15 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台湾光复。何季元时任六十二军某部炮集营第二连副连长,奉命随所在部队接收台湾,于10月 18 日分三个梯队,乘20多艘盟军登陆艇开赴台湾。四天后到达高雄,顺利完成对台湾的接收。
1949 年,何季元随傅作义部在北平起义,加入解放军,任军事院校教员和军事教育参谋。转业后担任了四届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府参事,2007 年任黄埔军校同学会广东省分会副会长。
刘汉洲 1888年4月生,小榄镇大冲边人,著名西医生,中法韬美医学院医科毕业,获法国医学博士学位,是中山县人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抗日战争期间,于1943 年秘密掩护和接待了欧初带领的100多位五桂山抗日游击队战士,安排在其家中吃和住,并安排媳妇张淑贤在崇德善院救治被日寇飞机炸伤的老百姓和抗日战士伤兵。由于他拒绝为日本伤兵医治,被日寇一天七次入屋抢掠,抢走家中所有的药品及医疗器械和财物。
麦宗禹 又名崇禹、铭章,别号绍虞,小榄镇滘口兴仁里人。先后在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和中央训练团庐山暑期校官班毕业。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排、连、营长。抗日战争爆发后,时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一军第一师步兵二旅四团副团长,率部参加淞沪战争。淞沪战争后任军政部第六新兵补训处大队长,上校督导官,新编第 25 师参谋长、少将副师长。1942年7月至1945年,任76军暂编57 师副师长。1946年,任第135师(原57师改番号)参谋长,第29军76师参谋长。1947年3月,任第29军76师135旅少将代理旅长。同年4月14日在羊马河战斗中投诚王震部队,加入解放军。
抗战时期的麦宗禹。前排:麦宗禹(左)胡宗南(中)徐宝(右)(照片来源:《百年影像·小榄珍贵历史照片选集》)
陆军暂编五十七师光复湖北荆沙时,受到十万市民夹道欢迎。(照片来源:搜狐网-荆州记忆)
师长祝夏年将军(前排右二)、副师长麦宗禹(前排右一)率部抵达市政署,协商日军缴械投降事宜后留影。(照片来源:搜狐网-荆州记忆)
1945年9月13日陆军七十六军暂编五十七师在荆沙接受日军独立五旅团投降缴械(照片来源:搜狐网-荆州记忆)
1948年12月后,麦宗禹先后任解放军第二军教导团一队队长、起义部队178旅干部大队大队长兼政治指导员、新疆军区干校第一大队队长等职。1950年10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疆政协委员、农十师(即新疆建设兵团)三十一团团长、阿勒茶云母矿副矿长,黄埔军校新疆同学会顾问等职。著有《整编第一三五旅羊马河被歼记》。1991年2月26日,在新疆病逝,享年84岁。
李廷安 字广文,小榄基尾街人。在岭南大学附中毕业后,美国哈佛大学攻读研究生,获公共卫生学博士,并2次获金钥匙奖。
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后,组织战地救护队与难民医疗队,开展救死扶伤工作,在日内瓦的国际联盟委任为驻中国华南防疫专员,内政部卫生署战时医防疫总队总队长。1939年到重庆,任中央医学院教授。1942 年,被中央卫生署委任中央卫生实验院(廷安创办)院长。1943年,任四川华西大学医学院教授兼附属医院院长,期间极力扩建附属医院,增加人员、设备、病床,成为四川省内著名的医院之一。
抗战胜利后回到广东,争取专款在广州惠福西路兴建广州中央医院(解放后称人民医院)并亲自担任院长。1948年5月因癌症复发在广州去世,终年 51岁。
董慧 原名董凤然,小榄人,抗日战争期间,与中宣部负责文艺和联络统战工作的潘汉年结婚。以后夫妇又辗转于北京、南京、上海、香港和南洋等地,负责党机关电台的情报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统战部秘书科长和上海市秘书处秘书科长。
1977年潘汉年含冤逝世。1979年1月,董慧也在湖南沫江农场逝世,同年2月,董慧获得平反,其骨灰送往长沙烈士陵园内。1982年中共中央宣告为潘汉年平反,恢复名誉。
袁世根 小榄人。1939年春,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任罗定县民众教育馆馆长兼《新罗日报》主编,宣传抗日救国。1941年,担任海洲乡乡长。与第七战区挺进第三纵队司令袁带、副司令屈仁则及其嫡系支队队长梁自带等搞好统战关系,致身抗日救亡运动。
1944年5月,在家里创办《持正报》,培养一批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同年10月20日,中区纵队主力500余人挺进粤中时,部署海洲自卫大队警戒,掩护队伍渡江过荷塘,亲自组织接待,使部队安全经海洲过新会荷塘地带。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以“白皮红心”身份,从事中共地下党活动。1946 年夏,当上邦平乡乡长。
1949年10月25日,任中山县三区人民政府区长。11月8日,与中共三区区委书记张枫、区武装中队长吕胜等接收国民党三区区署,建立人民政权。
1951年10月被捕,11月冤杀。1981年11月平反昭雪,恢复共产党员、国家干部政治名誉。
萧琼芝 小榄人。1938年在151师随军服务团参加抗日救亡工作。1939年春主动协助“抗先二队”发动小榄青年组织中山三区“抗先队”和“妇女协会”等团体。同年冬,成立“中山小榄抗日救护队”,宣传抗日,救护伤员。此后,萧琼芝思想更加进步,靠拢中共党组织,不怕艰苦困难,接受党分配的任务。1944年夏,国民党“挺三”部队成立“中山敌后救护队”(简称“救护队”),屈仁则(“挺三”副司令)委任萧琼芝当队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萧琼芝想方设法把药物转送到五桂山游击队及中山九区部队。194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冬,萧琼芝秘密营救和收留中共地下党员及游击队伤病员到崇德善院治疗,长期以医务人员的合法身份在崇德善院从事中共地下党的工作,介绍了一批进步青年到五桂山游击区及在三区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0年~1944年间,协助中共地下党做秦炳南的统战工作,促使屈仁则嫡系部队秦炳南率部在鹤山武装起义。1949年11月至1951年,先后任中山县第三区妇联主席、卫生所负责人。1953年起,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遭受迫害,“文革”后得到彻底平反,恢复名誉、公职和中共党籍。1996年3月21日病逝于广州。
梁麟生 字道平,小榄镇太平西街人。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193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日军侵华期间,以美术工作者的公开身份,打入国民党中山县三区党部进行抗日工作,并开展中共地下组织的秘密活动。1948年,麟生在小榄镇私立美理女子初级中学任美术教师时遭到国民党缉捕,秘密转入仙逸中学,身份暴露后,旋即避难于香港,在港九工会联合会劳工子弟学校,由于无法接上关系而离开组织,但仍继续参加进步活动。1976年秋,从香港回归小榄太平西街10号,继续以写作为乐。
麦蕴瑜(1897-1995)祖籍小榄。1922年,被推荐到德国汉诺威工科大学,攻读水利工程。麦蕴瑜是全国著名的水利专家,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广东省政府技术室主任。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由内政部会同海军部委派广东省政府委员萧次尹为接收西沙群岛专员,广东省政府顾问麦蕴瑜为接收南沙群岛专员。
1946年11月24日,接收专员分乘“永兴”“中建”“太平”“中业”等4舰抵达西沙。萧次尹、麦蕴瑜等同海军官兵们一道在永兴岛、太平岛上分别举行接收仪式,重竖石碑。
何纫秋 小榄镇莲塘街人。1942 年在广州文理学院附中读书时参加了抗日宣传,1942年在连县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何纫秋曾以富豪家公开身份,协助中共地下党营救过被捕地下党员工作。1946年,返小榄从事教育工作直至退休。
1952年起,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遭受极左路线影响,被开除党籍,“文革”后恢复名誉和党籍。曾获“园丁”奖章、珠江纵队成立60周年纪念章、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奖章和抗日战争胜利 70周年奖章。
2015年12月4日,在家病逝,终年 90岁。
何汉忠 小榄人,黄埔四分校14期炮科。1938年5月被分派到中央战车防御炮教导总队,后调到炮兵51 团三营先后任少尉弹药队长、90 师中尉连附、59 师上尉连长,1939年先后配属川军20军、粤军4军,在湘鄂赣一带参与抗战,并参加了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抗战胜利后,退伍回到家乡小榄当教师。由于历史原因,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冲击。1979年平反,恢复名誉。晚年定居湖南长沙市。2016年9月27 日,在长沙病逝。
谭则刚(1915—?) 小榄下基人,1915年生。1938年8月中旬,离别家园到广州万国缔盟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南区大队参加抗日前线的救护工作。
南区大队改编为第四救护大队,移驻桂林,负责四、七战区救护协助事宜。1944年,战局逆转,长沙、衡阳失守。6 月,桂柳大撤退,民众向湘黔疏散,救护队沿途设站,做军民的救治工作。一路但见抛妻弃儿,哀鸿遍野。几遭车祸或被乱军所枪杀之险,九死一生。于1944年夏辗转由中山来柳州参加红十字会第四大队救护工作。
1945年3月,随队推进都匀,继续协助作军民救护。
抗战时期奔赴前线的中国军队(资料图片)
附录: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及各地分校中山三区(小榄镇)籍教职员、学员(部分)名单
黄埔军校毕业证书(收藏于中山市档案馆)
何学成(1895~1948),字贵勉,号立民,自署号曰“独往客”。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生,中途退学。(上校)
麦宗禹(1907~1993),又名崇禹、铭章,别号绍虞,滘口兴仁里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大队第三中队毕业生。(少将副师长、代旅长)
李太清,生卒年不详,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第一团第七连毕业生。(上校)
孔执忠,生卒年不详,1927 年任黄埔军校教官。
麦殿璜(1912~1952),1937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特别训练班第一期受训。(少校)
何启祥(1914~?),永宁五福人。中央陆军军官特别训练班第一期毕业。
何禹铸(1902~?),又名雨珠。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特别训练班第一期民政系毕业。
何廷法(1916~1953),莲塘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特别训练班第二期毕业。
何鼎钧(1905~1959),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特别训练班第二期学员。
陈泰阶(1914~1942),1939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特别训练班第六期受训。
吴景日(1918~?),又名文佳,大庙前人。1939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特别训练班第六期学员。
梁柏樵(1915~?),1939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特别训练班第六期学员。(中校)
黄桓礼,生卒年不详,聚安里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特别训练班第六期受训。(中校)
何伟亚(1905~1957),积厚街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特别训练班毕业。
何汉忠(1919~2016),中央军校14期炮科毕业。
麦嘉辉,生卒年不详,太平西街人。1940年1月1日中央陆军学校第16期政训总队学员。(上尉)
何季元(1922~2016),1939~1941.10广西桂林黄埔军校17期步兵科毕业。(少校)
何群生(1908~?),又名廉贞,别名惠民,中榄楼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将官班一期毕业。(少将)
李达,又名李衮(1902~?),小榄人,住永宁妙灵宫二号,1941年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上尉监印官。
麦荣光,又名冠球,华南,1911 年生,东庙市人。中央军校第四分校第17、18期学生队上尉区队长。(中校)
(以下期数不明)何步彭(1919~ ),又名何鹏、仲铿。 李藻藩李树芬麦朝干,别名国桢,栏街社九曲巷人。麦英干,又名膺干刘世光刘世宪(1909~1943)小榄镇刘家巷人。张功伟何禧巢添林(1908~?)何大伦李自光何恩仪(恩宜)屈仁则张廼基,炮科。陈家尧,古镇海二人。何世璜
民国时期军人除役证(中山市档案馆藏)
资料来源:《中山市小榄镇志(1152—1979)·政治篇》照片来源:《百年影像·小榄珍贵历史照片选集》中山市档案馆编 辑:马伟文责 编:黄文备注:此文于2022-08-15发布于《YOU生活》微信公众号,不慎误删,现重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