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小榄地的一“麦”相传,原来滘口小学的前身就是麦氏大...

0
回复
38868
查看
[复制链接]

1972

主题

58

回帖

2286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286
发表于 2016-2-22 12:3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麦氏是一个典型的岭南姓氏大部分族人讲粤语。据族谱记载,广东南雄是麦氏的发祥地,而麦氏的始祖是隋朝时的铁杖公。至于中山地界上的麦氏族人,绝大部分集中在小榄镇。当地有这样一句俗语"过去小榄的三大氏族中何氏官最大,李氏人最多,麦氏钱最多"由此可见,麦氏是小榄响当当的望族。

【姓氏渊源】隋文帝赐为麦姓
  全国的麦姓人口不多,宋版《百家姓》甚至没有列入此姓,但它在广东却是一个重要的姓氏。据广东各地的麦氏族谱记载,其始祖是隋朝时的铁杖公,南雄则是发祥地。铁杖公原籍浙江省翁州府,其父随陈霸先将军征战岭南,落户广东南雄。南北朝梁武帝大同四年(公元538年)正月初七,铁杖公出生在南雄百里顺乡。铁杖公名饶丰,字良韬,因善使一杆30公斤重的铁杖而得尊称。据悉,《隋书》、《北史》、《资治通鉴》等正史书籍,均有麦铁杖的列传。
  关于麦姓的由来,岭南广泛认同的说法是1400多年前的隋文帝赐姓一说。铁杖公为朝廷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隋文帝问他想要什么官职。铁杖公说:"我家境贫寒,且时常习武,食量大,只愿每天有一斗麦吃就足够了!"隋文帝说:"那你就姓麦吧!"于是,铁杖公和他的后人都姓麦。当然,坊间亦有麦姓源自韩姓、何姓等其他说法。
  铁杖公出身贫寒,在乱世中聚伙为盗,后来被广州刺史设计俘获,解送到建康(今江苏南京)。陈朝皇帝欣赏铁杖公的堂堂相貌和一身武功,就让他在身边当差执掌御伞。铁杖公旧性不改,退朝后经常跑到百余里外的南徐州(今江苏镇江),潜入城内盗窃大户人家财物,天亮时又赶回来,正常上朝当差。作案十多次后,州官觉得作案手法和当年的铁杖公十分相似,便奏知朝廷。不过,文武百官怎么也不相信铁杖公能连夜往返百余里跑到南徐州去作案。后来有官员设下一计,悬黄金百两找人连夜送诏书给南徐州刺史。铁杖公不知是计,自告奋勇,把诏书送到南徐州,次日天明回朝交差。此时,皇上方知南徐州的大案为铁杖公所为,不过小惩大诫,并没有治罪。陈朝灭亡后铁杖公归顺隋朝,为朝廷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晚年,铁杖公随隋炀帝征战辽东高丽(今朝鲜半岛),抱病请缨打先锋,在与敌作战中死于疆场,终年75岁。据《中国文物地图集》记载:"铁杖公的墓地,位于南雄县百顺镇凤形山,墓为半圆形,用青石条和碎石砌成,高1.8米,宽1.9米。"
  南宋末年,南雄爆发了史上有名的胡妃事件,58个村33个姓的族人为避难纷纷南迁珠三角。这当中,就包括铁杖公的第十六代后裔麦必荣、麦必秀、麦必达、麦必端、麦必雄五兄弟。此后,兄弟五人在珠三角各地开拓基业,令麦氏一族人丁兴旺,成为一大望族。兄弟五人是珠三角麦氏的始祖,史称"五必公",其后裔遍布中山、东莞、番禺、南海等地。小榄的麦氏族人,源于麦必达一支。南迁之时,麦必达乘竹筏抵达位于香山边陲的黄旗角(今番禺区黄阁),遂在此安居。至元朝至治三年(1323年),麦必达的曾孙麦元俊迁至小榄,由此掀开了麦氏族人在菊花之地的新篇章。

【宗祠典故】麦氏踪迹遍小榄
  1323年,麦元俊迁至小榄滘口涌沿岸扎根落户,因此这一带被称为麦局坊。然而,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因为差不多同一时期又有同宗弟兄迁来小榄。麦必雄一支原本散居于新会、开平、鹤山一带,其后裔麦义镗迁至现今小榄永宁沙垄一带居住。为了崇祀麦氏远祖麦必达、麦必雄,两支族人此后在滘口合建了一座两进三间的麦氏书室以及一座麦氏大宗祠。由于麦氏大宗祠的中堂里悬挂着“诗礼传家”的牌匾,因此该祠又被称为诗礼祠,所处的位置被命名为诗礼街。

  麦氏大宗祠原址位于诗礼街6号,三进三间,堂号为“敦说堂”。到了近代,该祠为办学所用,清末兴办麦氏学校,民国变为始兴小学,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滘口小学。上世纪50年代中期,滘口小学为扩建校舍,经批准拆掉了祠堂的整体建筑。至此,麦氏大宗祠不复存在。幸而,滘口小学一直深深刻着麦氏族人的烙印。这间小学始创于1905年,创办之初叫做麦氏两等小学。小学的三位创始人分别是麦汝良、麦祈和麦秋畦,麦汝良是清同治十二年癸酉科第48名举人,麦祈则是清光绪二十七年辛丑补行庚子恩科第95名举人,均大有来头。麦氏两等小学是小榄现存最早的宗族学校,只要是姓麦的子弟,可以在这所学校免费上学。办学的具体细节,《香山县志》中尚有记录:“麦氏两等小学于清光绪三十一年设立,常年经费1600元由码头租项拨充”。
DSC_0338.jpg
  据史料记载,明清两代,小榄当地58个氏族建有408间祠堂建筑,涉及麦氏的有33间(宗祠1间、家祠29间、书院3间)。与麦氏大宗祠的命运一样,或为战乱破坏,或支援工农业生产、水利建设、兴办学校而拆建,散落小榄各处的麦氏祠堂迄今完好保存下来的不多了。当中,涉及麦必达一支的祠堂有20多间,包括麦氏四世祖祠、麦氏六世祖祠、半仙祠、大夫七世祖祠、莲溪麦公周副君祠、介庵祠、大夫十世祖祠、大夫十一世祖祠、莘亭祠、直庵祠、毓辕祠、将军赞庵祠、擢超祠、五桂祠、节和祠、秀冲祠、义祀祠等,如今大多被拆毁或改作厂房、民居、校舍之用。至于麦必雄一支,包括必雄祠、七秀麦公祠、公二麦公祠、光裕祠、三房祠、东梅祠、三建祠在内共有7间祠堂,全部已被拆毁。建于清道光年间、拆于1959年的必雄祠,里面曾有一副对联:“当年雁序南来历黄角转雄关单水奠丕基早辟图鸿千里外,此地驼峰北枕带沙溪于榄海三房隆寝庙贻谋燕翼一堂中”,念及今时今日之境况,读来亦不禁唏嘘。
  此外,小榄麦氏一族还曾在广州桂香街及石岐上河泊各建有一间祠堂,不过不敌岁月侵扰,早已无迹可寻。节和麦公祠,算是现今遗存下来较为有名的麦氏祠堂。该祠位于新市社区莲塘大街小榄镇文化艺术产业基地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该祠坐北向南,面积约229平方米,原为两进三间,后来曾作学校,在建斌中学使用时期原有的头进与西侧庑廊皆已拆除。2006年,小榄镇政府拨款修葺节和麦公祠。该祠现存的后座与东侧庑廊结构较为稳定,梁架上面的木雕、檐板上的贴金木雕、博古屋脊上的山水鸟兽图案等,仍保持着旧时韵味。
  值得留意的是,小榄包括麦氏在内的大部分祠堂都兼着族人文化教育传承阵地之功能,这是当地一大特色。据清乾隆年间文人何大佐的《榄屑》记载,“乡中各姓每月初二、十六日,集本家生童于祖祠课文,题乃父兄所命,分已未冠之题,其文则送异乡名宿或乡族中前辈评阅┉┉一时争自奋发,思列前茅为荣,阖境书声琅然,夜灯煌煌,彻晓不灭,文亦一时蔚起”。到了宣统年间,当地还有一些宗祠为女子而特设学堂,例如麦氏始兴女子学堂、撷秀女子学堂等。
  事实上,秉承“诗礼名家”的族规家训,崇文尚武的麦氏族人取得了不小成就。据史料显示,明清二代,经科举考试,小榄麦氏一共出了1位钦赐翰林、3位进士(1位文进士,2位武进士)、37位举人 (20 位文举人,17 位武举人)、159位庠生、2位三品以上官员、2位武将军。

【氏族风貌】旧貌新颜滘口涌
  上文提及,麦氏族人当年主要是在滘口涌沿岸聚居。古时的滘口涌一涌两岸乃商贸汇聚之地,店铺林立,船只往来频繁。这儿有一个三角市,历来人气旺盛,是小榄"三墟六市"之一。史料显示,"三墟六市"指的是桑墟、茧墟、丝墟、三角市、大榄市、下基市、泰宁市、朝市与晚市,三日一次交易的为墟,天天交易的则为市。小榄的墟与市两种交易形态长期共存,在当时的香山县较为罕见。时至今日,滘口涌还保留不少民埠,是当时墟市繁荣的产物。附近的兴仁里,有一座高四层、镬耳高耸的青砖红米厂结构建筑的古楼,它是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中山最早的当铺--源泉当铺旧址,距今已有170多年历史,已被列入中山市历史建筑。据记载,至清代中叶,小榄当铺和私押最多时达上百间,可见当时这个香山北部重镇的经济贸易之活跃程度。
  关于兴仁里,除了源泉当铺,这条街名本身亦有故事,且与麦氏族人息息相关。据当地文献记载,兴仁指的是清代乡人麦兴仁,他曾任开建训导 (今肇庆境内,辅佐地方知府的职务),平时颇好舞文弄墨。他写过一首较为有名的《榄溪竹枝词》,"小苏州说是侬乡,四水茫茫限一方。别恨深闺全不解,爱侬夫婿怯经商"。在兴仁里的地标石上,右侧刻着"光绪甲午孟秋重修",光绪甲午年即1894年,这意味着兴仁里是一条超过120年历史的老街。不过,为何用麦兴仁的名字来命名此街,文献语焉不详。

【氏族名流】古往今来人才兴
麦挥:字时化,小榄人士,清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己未科武进士,著有《周易讲意》。
麦佑:字启正,小榄人士,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己丑科进士,授刑部主事,升山西司郎中。
麦炽昌:字明达,小榄人士,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戊戌科武进士,授官职于四川。
​麦景彬:1916 年11 月出生于榄镇云路西街,此后长期居住山西省太原市。他的风筝扎作造诣颇深,技艺高超,多次获全国、山西省风筝比赛大奖,享有"并州响鸢之王"雅号,1995 年被评为太原市一级风筝工艺师。
  麦广帆:1970 年出生,小榄人士,深圳市麦广帆餐饮策划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被誉为"中国鲍鱼王子"。他16 岁时从基层的服务员开始白手起家,不到40 岁即成为亿万富翁,建立了一个声名在外的餐饮王国。

来源:中山商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小编微信(加群)

全国服务热线:

0760-22109168

公司地址:中山市小榄镇新华西路3号

运营中心:小榄镇双美府208

邮编:528415 Email:11446848#qq.com

Copyright   ©2000-2018  小榄在线,小榄网,小榄论坛Powered by©Onw.cn技术支持:中山市微在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粤ICP备0903636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