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榄历届菊会回放】
清同治十三年(1874) 小榄甲戌菊花会简述
文 / 爱菊之仁
十九世纪,国家内患外侵、灾荒四起,小榄菊社一度湮没,“回溯艺菊之场,鞠为茂草;言念栽花之叟,半作古人。 ”至清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时隔嘉庆甲戌六十周年,正是约定菊花大会之期。相守约踵兴,广召花师,搜罗奇葩异卉百余种,大事艺植,举行更大的菊花会。当时,废菊社,兴菊会,小榄何、李、麦三大姓各自成立菊会,大榄则以一地成立菊会,大会由四大菊会联合组成。各菊会分别在下基观音庙、大榄玅灵宫、葵树庙、李氏尚书大宗祠、何氏太卿祠、榄山书院、关帝庙、何氏内阁大宗祠、六世祖祠等地设花场花街,盖搭花楼,花桥、戏棚等,并贴上菊联。会期由十月初十日起至十五日止,为期六日五夜。
这届菊会榄乡各大菊场布置情况是:
(一)下基观音庙菊场:八音棚一座。主花街一条
(二)大榄玅灵宫菊场:八音棚一座,花楼一座,主花街一条,花桥一座,戏棚一座,大花棚一座。
(三) 葵树庙菊场:花楼一座,戏棚一座,小花棚一座,主花街一条。
(四) 李尚书大宗祠菊场:大花楼一座,戏棚一座,花棚一座,花桥一座(登云桥)涌边花廊二座(以大宗祠为中,分东廊西廊)。
(五) 何太卿大宗祠菊场:花桥一座,主花街一条,戏棚一座,水面花廊一条。
(六) 圣帝庙菊场:花廊二条,主花街一条,戏棚一座。
(七)何内阁大宗祠菊场:花楼一座,花桥一座,戏棚一座,花棚一座。主花街一条
(八)麦诗礼大宗祠菊场:花棚一座,东西花廊二条。
(九)六世祖祠菊场:花桥一座,临水花径一条,花楼一座,戏棚一座,景棚一座,牌楼一座。
当时栽植的菊花品种己相当丰富,主要有:早牡丹、大宫粉(又名醉杨妃)、银红牡丹、紫牡丹、黄牡丹、黄金印、紫芙蓉、黄芙蓉、黄芍药、白莲羹、白凤球、紫玲珑、大沉香、蜜蜡西施、紫凤翎等。
此届菊会在筹办期间,波折重重。一是在秋菊花芽分化阶段,榄乡遭遇台风暴雨。县志载:八月十二日中秋前夕,“夜颱风大水成灾,害稼拔木,坏屋无算”。乡中各大菊圃饱受摧残,当时有麦氏人撰联以纪之,上联是“叹封姨太过不情,奈何节近中秋连宵意欲摧花去”,下联是“幸骚客依然无恙,犹是期迎九日隔月还能送酒来”。风雨无情,英秀篱落,花匠经一番苦斗,致令残局挽回。二是菊会原计划广搭戏台演戏及出会景,筹备刚就绪,讵料时任通商事务大臣里人何璟,回到了小榄,下令解散戏班,禁止演戏,在菊会期间只准摆花、赛诗,菊会被迫取消会景及梨园助兴。故小榄民间流传有“璟禁景”之说。
“璟禁景”的原因,过去民间一直流传是因同治皇帝驾崩,国丧之期禁止鼓乐。其实同治帝是在菊花会结束之后两个多月才死。故其真实原因,有可能是何璟鉴于早年佛山戏班有李文茂等参加红巾军造反作乱,事后虽被镇压,但仍担忧残余势力复活,把自己家乡的菊花会变为造反的舞台。
为此,主会者为增加菊会热闹气氛,增办风筝比赛,并着意扩大菊联、菊诗比赛的规模,举办了大型“斗菊诗筵”以作弥补,远近文人,纷纷应征,亦显示此次菊花会的特点。
放风筝,是清代榄乡颇盛行的一种娱乐民俗活动。当时纸鸢扎作名家有邓伯涛、李绍臣、何凤词等。这次风筝比赛,里人邓伯涛所制之作品扎工精美,竹路均匀,画工独到,造型新颖,形态生动,所制响器清脆悦耳。
斗菊诗筵设于榄山书院,九九重阳,集各地文人雅士,发思古之深情,吟当今之轶事。诗筵由大会命题,首题为“登风度楼怀张文献公”,次题为“菊糕、菊酒、菊枕、菊灯”。首题的确立,是人们认为唐代宰相张九龄开凿的大庾岭道沟通了岭南与中原的关系,小榄及珠江三角洲大多数宗族的祖先是在宋代以后经这条古道迁来的,以此强调先祖及其文化(包括菊文化)与中原的联系。据同治《香山县志》载,此届菊会共征诗4000馀卷,由南海谭宗浚评阅(注:谭宗浚原名懋安,字叔裕,同治十三年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最后评出53名最优者,本县长洲(时称良都)黄绍昌五首均登榜首而夺魁,时人称其为“菊花状元”。 另大会集得菊联121对,花底唱酬,极一时之韵事。
在这届菊会,乡间有这样一个传说:菊花大会开幕之日,何姓为了显赫官威,除在大石街一带大肆铺张摆设菊花外,还在街口牌楼上悬挂出一幅长联,征求对偶下联,联文写着:“大石街前、两岸青松,上下金桥锁,船来艇往;将军府,侍卫府,资政大夫第,世代名家传古古”。
此联从文字看来并无奇特,不外是名衔堆砌而已,但由于何姓权势大,人们不免有所担心.——若不对上,则怕被其羞辱;对得上,又怕被其迫害,真是敢怒不敢言,所以,菊会揭幕数天来,无人问津。何姓族中的权贵们就更加趾高气扬,不可一世,满以为其曲高而和寡。
这时,有个穷剃头匠,为人耿直义气,又有点文墨,但实在憋不住这口气,就用白纸一气挥毫写出下联:“飞驼岭下,一带黄蓢,东西木臂开,棺出柩入;白骨坟、乱葬坟,花子养生亭,历朝荒塚至今今。”
这一联不但文字与上联对偶工整,而且文意含蓄,是对当时小榄悲惨情景的真实写照,给封建权势们以无情的鞭挞。他把写好的下联连夜张贴出来,顿时轰动了整个榄乡,百姓们无不拍手称快。
何姓权贵们威风扫地,恼羞成怒,他们是不会让一个穷剃头匠“明剃眼眉”的,于是制造出各种借口去迫害他。这个剃头匠只得改名匿姓,背乡别井,远走他乡。但这联烩炙人口的对联,历经一百余年,至今仍在小榄人民中流传着。
同治甲戌后,民国甲戌前,在光绪十六年(1890),泰宁李族曾独自举办了一次小会。花会设在李大宗祠前,由果栏登云桥起至慕桥祠前,盖搭花棚,花街柳巷,演戏助兴,笙歌达旦,夜则鱼龙曼街,灯烛辉煌。据李仿邺《香山榄都嘉庆同治甲戌两次菊花会纪事序》载:“越光绪庚寅纪岁,吾族菊花盛开,高大殊常,花朵极多,祠内祠外,蔚然大观,然限于一姓一家,规模不广”。
同治菊会小引书影
同治菊会示意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