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 语 - 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壮阔史诗中,小榄这片充满热血与担当的土地,孕育了许许多多挺身而出的英雄儿女。他们之中,有驾驶战机的空军勇士,有驰骋沙场的陆军将士,也有在敌后险恶环境下的游击队员和隐蔽战线工作者。他们以大无畏的勇气为民族存亡而战,共同谱写了小榄儿女的抗战壮歌。 2025年8月15日,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0周年纪念日,在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个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民族荣光的日子里,我们将走近小榄的一位爱国军人——麦宗禹。他从黄埔军校的青年学子成长为抗日战场上的铁血军官,再完成从国民党将军到共和国建设者的蜕变。 今天,让我们透过他的经历,重温这位小榄子弟的传奇故事。
在地处中国西北边陲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历史上,有一位来自我国东南沿海——中山小榄的传奇人物,从国民党军人转变为共和国的建设者,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一部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奋斗史,他的名字叫,麦宗禹。
麦宗禹个人照,摄于1950年。(供图:新疆北屯市博物馆)
动荡童年 (1907—1915) 麦宗禹,又名铭章,别号绍虞,1907年3月4日出生于广东中山县小榄镇,其祖父麦国昌是满清武魁,官至水师提标和大鹏协镇等职,虽不显赫,倒也颇有威名,只是清末废除科举,随着祖父的去世,麦家家道中落。麦宗禹父母早亡,母亲梁氏于1909年病故,父亲麦子登在1911年辛亥革命战乱中死于广州,幼年的麦宗禹依靠叔父麦子荣、麦子耆生活。当时麦宗禹家已无田地,居住的祖屋为几家麦氏族人所共有。艰难的童年经历塑造了他坚韧的性格。
麦氏大屋旧貌(模拟图)与现状 供图:麦学衡 麦氏大屋位于小榄镇兴仁里,上图为建于十七世纪的麦氏大屋,由麦学机忆述、画图并委托第三方制作的模拟还原图;下图为麦氏大屋现状,现由麦氏后人所有并居住。
革命启蒙 (1915—1925) 1915年起,麦宗禹先后就读私塾、小榄镇始兴小学、县立师范学校初中班。在师范学习期间,他积极参与抵制洋货运动,上街游行宣传并扣留日本棉纱,展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1925年因家境困难辍学,同年秋考入粤军第四军官学校,后该校并入黄埔军校,他于1925年冬初进入黄埔军校,编入入伍生第三团,期满后到第四期政治大队学习,1926年夏在黄埔军校集体加入国民党,从此踏上军人生涯。
反帝反封建与保家卫国:从北伐到抗日 (1926—1946) 1926年9月,麦宗禹从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参加国民革命军讨伐北洋军阀的北伐战争,编入二十二师六十五团二连见习,任党代表,在讨伐孙传芳等战役中表现英勇,见证了国共合作时期军民、官兵关系融洽的局面。 1931年,抗日战争爆发。全国上下投入到这场极其惨烈的抵御强敌、救亡图存的伟大战争。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犯上海,淞沪会战爆发,麦宗禹以陆军第一师二旅四团副团长的身份参加了淞沪会战,这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抗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70多万中国军人,其中包括了当时中国所有最精锐的部队,以血肉之躯与来犯之日军奋战3个月,使得日本三个月亡华的妄想破灭。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向全日本广播,接受《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宣告无条件投降,9月2日上午,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主甲板上举行,中华民族历时十四年的艰苦抗战以胜利告终。时任陆军七十六军暂五十七师副师长的麦宗禹率部进入到湖北省沙市、兴阳、荆门各地接受残存日军投降。
1945年秋,陆军七十六军暂五十七师师长祝夏年将军(前排右二)、副师长麦宗禹(前排右一)率部抵达湖北省荆沙市政署,协商日军缴械投降事宜后留影。(照片来源:在荆州逛老街)
1945年9月13日,陆军七十六军暂五十七师于湖北省荆沙接受日军独立第五旅团投降缴械,二排中间者为麦宗禹。(照片来源:在荆州逛老街)
转折与新生:羊马河战役后的觉醒 (1946—1948) 1947年3月,解放战争已经打响,时任国民党胡宗南第二十九军七十六师一三五旅少将代理旅长的麦宗禹在延安保卫战羊马河战役中,成了中共著名的三五九旅旅长王震将军的俘虏。麦宗禹被俘后,与王震将军及二纵的将领们一起生活了8天,这8天,他与王震将军结下了深厚的个人友谊,也因此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走向。
王震(左)与麦宗禹(右)。
麦宗禹在回忆羊马河之战时,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西山最后的阵地也被攻占,我被迫退入沟内。不曾想,解放军大部队就在这里,在沟内,我遇见一解放军战士,我随这战士到他的部队,没有多久,王震司令员与王恩茂副政委就来了,见面时,即握手互通姓名,一如朋友相见。随即他们率部队向东行进,我也跟着同行。傍晚,到达一个小村庄和他们一起在一间民房内,和他们一起吃晚饭,当晚我被安排在一个土炕上与王司令员、王副政委睡在一起,刚刚打完仗的王司令员很快就发出了鼾声。而我却彻夜难以入睡。当时我在想:在前数小时,双方以步、炮兵战斗厮杀,而现在却如同兄弟一样睡在一条炕上,共产党人的伟大胸怀真令人非常敬佩。这戏剧性的故事,可能有人不相信,但这是事实,在我的一生中是永远不会忘怀的。” 麦宗禹自羊马河战役解放以后,得到党和人民的宽大,获得了新生。他在解放区接受学习改造,研读毛主席著作,逐渐认识到共产党的先进性与人民性,于1948年春通电脱离国民党,开启了人生新征程。
扎根边疆:从军人到建设者的蜕变 (1948—1966) 1948年12月,麦宗禹任二军教导团一队队长,投身人民军队的教育工作。1950年,新疆进入了建设时期,7月,麦宗禹响应王震司令员号召,担任新疆军区挖金大队大队长,率队在阿勒泰深山挖金、参与水电站建设,期间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一个多月,便采集了黄金八十两上交独立团团部,王震司令员知道这一成果后,于9月19日,给麦宗禹写了一封亲笔信,全文如下:“宗禹同志:据杨、肖、谷等同志报告,你率队生产,甚为努力,并获富金矿。部队又经镇反,清出几个反革命分子后,正气抬头,甚慰。祖国抗美援朝、土改、镇反、生产,全国人民都在毛主席领导下,新中国已呈现伟大成就,望鼓励全体为抗美援朝发展增产,全体同志辛勤劳动改造,为在生产战线立功,并望保护健康。此祝,胜利!王震,九月十九日。”
1950年9月19日王震司令员给麦宗禹的亲笔信。(原件由麦宗禹亲自捐赠给新疆北屯市博物馆收藏并长期展出。)
1950年10月,麦宗禹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预备期满后,1951年6月8日,麦宗禹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这坚定了他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 1950年11月,麦宗禹的夫人何慧心,带着四个孩子从广东中山小榄赶来与他团聚,路过酒泉时,王震将军还专门看望他的夫人和四个孩子,自此,麦宗禹一家从东南之南,来到了西北之北,他的后半生就与新疆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7年,在广东中山小榄,麦宗禹与妻子何慧心。(供图:麦学湛)
1952年春,残匪谢尔特曼从富蕴流窜到西岔河附近,麦宗禹奉命率领挖金大队投入西岔河的防御战斗部署,构筑碉堡、工事,一举歼灭了谢匪残部。同年8月,独立团党委决定,挖金大队要转为农业生产部队,一手拿镐,一手拿枪,屯垦戍边。 1953年3月,部队改编,驻守阿勒泰的骑兵十九团奉命整编为农业二十八团,麦宗禹任参谋长。随后,麦宗禹前往新疆八一农学院农经班学习,提高农业生产管理和科学种田水平。1958年,麦宗禹任二十八团副团长。 1959年4月4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成立,农十师的前身,就是兵团阿山独立第二十八团。麦宗禹先后任农十师三十一团团长、工矿处副处长等职,致力于边疆农业生产与矿产开发。在担任三十一团团长时,他带领团队在阿尔泰深山开采云母,为国家提供战略物资,当时麦宗禹团队所开采的云母占全国总产量的二分之一,头一年便盈利两千多万元。 然而,在特殊历史时期,他因推行合理的生产管理方式被错误批判。
文革磨难与信念坚守 (1966—1978) 文革期间,麦宗禹遭受残酷迫害,被诬陷为“走资派”“里通外国”等,历经游街、毒打、非法关押等折磨,家人也受到株连。但他始终坚信党和群众,坚守信念,最终在1978年11月30日,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金属矿公司云母二矿委员会发文关于对麦宗禹同志的平反决定,麦宗禹得到平反,恢复名誉。
1978年11月30日,《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金属矿公司云母二矿委员会关于麦宗禹同志的平反决定》。(资料提供:麦学建)
晚年余晖:离休后的赤诚之心 (1977—1991) 1977年离休后,麦宗禹积极投身政协工作与黄埔军校同学会事务,担任自治区政协委员期间,提出多项关于教育、经济、环保等方面的提案,为新疆发展建言献策。他还撰写多篇回忆录,如《蒋军整编一三五旅在羊马河被歼经过》《金山采金》《淞沪战役回忆》等,回顾历史、警示后人。他积极参与黄埔军校同学会活动,致力于促进两岸交流与祖国统一。 198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30周年。9月28日,麦宗禹应邀从阿勒泰乘车前往乌鲁木齐市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30周年大庆活动,时任国家副主席的王震将军率中央慰问团到新疆向各族人民祝贺节日,慰问各族军民。9月30日,在新疆人民会堂召开了隆重的庆祝大会,王震副主席发表重要讲话,麦宗禹又一次见到了一直记挂的老领导、老朋友。10月7日,麦宗禹正准备乘车返回阿勒泰,此时,兵团同志前来找到麦宗禹说,王震副主席要接见您。10月8日,麦宗禹被接到五家渠市,见到了王震副主席,麦宗禹激动地取出历经磨难但依然保存着的王震副主席写给他的那封亲笔信,“以前的东西都丢了,就您的信没丢呀!”两位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那一年麦宗禹已经78岁,住在阿勒泰,五子一女,十一个孙子孙女,子女也都很好。王震将军考虑到麦宗禹年岁大了,于是将他安排到石河子干休所居住。
1981年,麦宗禹在阿勒泰家中撰写回忆录。(供图:麦学湛)
1991年2月26日,麦宗禹在石河子病逝,享年84岁,麦宗禹的一生历经了晚清动荡、北伐硝烟、抗战烽火、解放战争转折以及新中国边疆建设,从黄埔军校出身的国民党高级军官,逐步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从岭南小镇的普通百姓,逐渐成为新疆屯垦戍边的践行者。其传奇人生折射出一代爱国军人的责任担当,彰显出对人民事业的忠诚坚守。
在麦宗禹追悼会上,时任国家副主席王震与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王恩茂的挽联。(资料提供:麦学湛)
- 附件 - 关于麦宗禹的各类照片资料
年轻时期的麦宗禹(左)与老年时期的麦宗禹(右)。(供图:麦学湛)
左图:1978年,麦宗禹与妻子何慧心在阿勒泰合影。(供图:麦学湛) 右图:1985年,麦宗禹与妻子何慧心在北屯合影。(供图:麦学湛)
1961年7月,麦宗禹在阿勒泰克木齐与家人合影。(供图:麦学湛)
1983年7月,麦宗禹在阿勒泰与家人合影。(供图:麦学湛)
1986年2月,麦宗禹在石河子干休所与家人合影。(供图:麦学湛)
1945年秋,陆军七十六军暂五十七师师长祝夏年将军(前排右二)、副师长麦宗禹(前排右一)率部抵达市政署,协商日军缴械投降事宜后留影。(照片来源:在荆州逛老街)
1945年9月13日,陆军七十六军暂五七师于荆沙接受日军独立第五旅团投降缴械纪念。二排中间者为麦宗禹。(图片来源:祝夏年将军家人收藏)
王震(左)与麦宗禹(右)。(资料来源:文献纪录片《王震》)
1950年9月19日王震司令员给麦宗禹的亲笔信。(原件由麦宗禹亲自捐赠给新疆北屯市博物馆收藏并长期展出。)
1953年,麦宗禹的党费登记册。(资料提供:新疆北屯市博物馆)
1957年,麦宗禹的党费证。(资料提供:麦学建)
1973年,麦宗禹的党费证。(资料提供:麦学建)
1986年12月,麦宗禹同志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资料提供:麦学建)
1985年8月,麦宗禹的《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邀请书。(资料提供:麦学建)
麦宗禹的石河子市政协委员会会议列席证。(资料提供:麦学建)
麦宗禹的政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五届委员会二次会议出席证。(资料提供:麦学建)
麦宗禹的政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五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出席证。(资料提供:麦学建)
麦宗禹的政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五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出席证。(资料提供:麦学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提案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给麦宗禹提案的批复。(资料提供:麦学建)
1986年7月,中组部顾问郑伯克、副局长李翠有到石河子干休所视察合影留念。二排右二为麦宗禹。(供图:麦学湛)
1989年9月27日,农十师成立三十周年留影。二排右三为麦宗禹。(供图:麦学湛)
1989年12月2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黄埔军校同学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乌鲁木齐合影。前排右四为麦宗禹。(供图:麦学湛)
1988年12月20日,麦宗禹写给麦宗秩、麦学旋、麦学机、麦学衡的亲笔信。(资料提供:麦学衡)
1990年12月6日,麦宗禹写给麦宗秩的亲笔信。(资料提供:麦学衡)
麦宗禹手稿。(资料提供:麦学新)
转自:YOU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