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7-30 19:39:01

遇见小榄|三墟六市


明清时期,小榄已是邑中主要物资集散之地。乡内有“三墟六市”,“三墟”即下基之桑墟、大榄之茧墟、东庙之丝墟,“六市”分别为大榄市、行流朝市、聚源晚市、三角市、迴澜市、下基市。此番景象,在明代首辅何阁老(吾驺)的玄孙何大佐《榄屑》中已有记载,《榄屑·乞存要地呈》中写道,“榄都虽蕞尔一乡,然外以存香山之门路,内以联省会之声息,所关非细”。《榄屑·都司移署》又云:“以小榄孤村,外环巨海,烟火万家,税居通县三分之一”。
《榄屑·都司移署》(手抄本)
作者:【清】何大佐

然遍查明清各朝《香山县志》,却不见小榄设墟的记载。明清时期,香山各乡先后辟设墟市,如城邑有沙冈墟、石岐墟,隆都有沙溪墟,大字都有南蓈墟,谷都有平岚墟、雍陌墟,恭常都有下栅墟、长沙墟,黄旗都有古镇墟,黄梁都有斗门墟、沙垄墟等,唯小榄设行流朝市、聚源晚市、鸡鸭市、廻澜市、泰宁市、三角市、大榄市、下基市等,均是天天贸易,不设墟期,所以不称墟。而有墟期趁墟(北方称“赶集”)的只有三度闸“鸡墟”(逢三、六、九墟期)和鸡笼墟(逢二、五、八墟期),均是外围农村的,不在镇区内。至清中叶小榄商市已闾阎鳞次,商贾云集,交易规模不亚于县治,仅“茧市岁入百余万两”①。

《香山县志续篇》卷二·舆地商业附
资料来源:中山市档案馆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小榄蚕丝出口年值白银100万两,占香山县蚕丝出口总值三分之二。

五埒墟市
拍摄时间:2024年,摄影:陈林添
五埒墟市,俗称“鸡墟”,位于小榄镇盛丰祥联兴村,承延百年,源远流长,每逢农历一、四、七为墟日,主要经营鱼肉类、蔬菜、瓜果、成衣百货、日杂批零等。

鸡笼墟
拍摄时间:2021年,摄影:陈健鸿
鸡笼墟位于中山市小榄镇东升片,于1920年建市,墟期为农历每月逢二、五、八。2024年,“鸡笼墟市民间商贸习俗”入选第十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墟市明嘉靖《香山县志》云:“虚市,食货贸易之地也”。明清时期广东的墟市大体上有三种类型:一是没有固定字号商店的定期市场,称为“墟”;二是设有固定字号商店,“常日为市”的常开市场,称为“市”;三是“市与墟兼之”的市场,可称为“墟市”。墟,古籍称“虚”。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地语云:“粤谓野市曰虚。市之所在,有人则满,无人则虚。满时少,虚时多,故曰虚也。……昔者圣人日中为市,聚则盈,散则虚。今北名集,从聚也;南名虚,从散也。”小榄的商市,多是设有固定字号商铺,如行流朝市、聚源晚市、鸡鸭市等。亦有“市与墟兼之”的,如桑市、茧市等,民间多俗叫桑墟、茧墟,但入志时均不以墟名。故有人戏说:榄人经商,不图“墟”名;或曰:小榄商市,名下无“墟”。
行流朝市
拍摄时间:2024年,摄影:陈健鸿
行流朝市,即现今新市朝市街一带。小榄早期的“大市”,是指行流朝市(今朝市街)、聚源晚市(今晚市街)和鸡鸭市(今鸡鸭市街)三市。


墟期古人说,村市日墟三日一趁之。这三日一趁之就是三日一个墟期。一般以一、四、七,二、五、八和三、六、九为墟期。如果墟期是一、四、七,即农历每月的初一、初四、初七、十一、十四、十七、廿一、廿四及廿七是趁墟的日子。大年初三称为“头墟”,年终廿九为“尾墟”。昔香山传统墟期,大抵相近墟市的墟期相互不重复,以利商贸。下栅、大涌为一、四、七;南蓈、鸡笼、沙溪是二、五、八;三度闸鸡墟、三乡、大黄圃、石岐沙岗墟则三、六、九。每到墟期,万商云集,乡民挑着谷米,蔬菜,鸡鸭,土特产地及生草药等前往摆卖,同时亦在墟市购买日用品。唯小榄天天皆市,日日是墟,既有固定店铺,亦有流动商贩,自早晨至午后,趁市人流熙熙攘攘,可谓是“百物骈臻,商贾辐揍”,绝不逊色于县治。
聚源晚市
拍摄时间:2024年,摄影:陈健鸿
聚源晚市,即现今新市晚市街一带。


榄乡墟市发展榄乡早期的墟市规模还是比较小,多选在村中主要涌滘附近之空地,或依附于寺庙而形成,为乡中居民日常生活用品的交易场所。随着明初屯田军兵落籍,人口剧增,农业小商品经济渐趋发达。大榄一隅因是公署要地,巡检分司署设在寨前,螺沙辟有官、军埗头,水道纵横交错,水陆交通便利,渐成榄乡“市井之地”。据《榄屑》载,在飞驼岭下林步附近已有客栈、酒业、饮食店铺。“林步酒家”曾是明代“榄溪八景”之一。这里“不减太白酒楼,相如酒肆,灯烛辉煌,澈夜不灭”。每值月明星稀或仲夏炎热之夜,人们聚于林步,在烛光蔑灯映照下,品香茗、听道情、乘凉风,“樽开夜市灯交灿,月出疏林客并呼”。在大榄城隍庙,每年诞期“各铺行演戏半月之久,多至两旬,其茶坊酒肆罗列庙之左右,若墟市然”。这是目前发现有关小榄庙市(或称庙会)最早的文字记载。
桑基鱼塘星罗棋布
拍摄时间:1979年,摄影:何廉

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资料来源:广州图书馆

景泰元年(1450年)黄萧养起义失败后,大榄蒙受官兵洗村之劫,榄都的经济中心开始向小榄转移。明嘉靖以后,葡萄牙人强占澳门,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在这样新的机遇和经济环境影响下,小榄掀起了一股种桑育蚕的农业生产热潮。人们弃田筑塘,务农种桑,蚕桑、塘鱼、水果、畜产等商品生产日益发达,世家子弟出现了弃儒就贾、弃文从商、亦贾亦儒、亦文亦商等现象。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葡侵占澳门后,澳门的租金在小榄慈恩大庙(今新市中大街附近)的都司衙门座收。香山商人组织专营对外贸易帮商(又称牙行),洋货开始输入小榄。到了清朝康熙年间,由于解除了蕃舶禁令,市场上的舶来品亦开始增多,商贸日益频繁,乡中交通及物流条件日益改善,商贾云集,各类专业市场陆续出现,小榄之名在四邻八乡乃至省城声名鹊起。故时珠三角流传一句老话:“两龙不认顺,小榄不认香”,这就是说小榄人在外进行经商活动时,只须说出自己的家乡小榄就可以了,而不必说是香山人别人己经认识了,可见小榄知名度之高。
九洲基石硖龙眼
拍摄时间:1981年6月,摄影:阮锦润

东生荔枝
拍摄时间:1981年6月,摄影:阮锦润

清乾隆、嘉庆年间,小榄的果木生产发展迅速,其中以龙眼、荔枝、蕉和橙等水果最多,乡中出现了专门代售水果的果栏与桑、茧、丝市和菜栏、鱼栏等专业市场,生意十分兴旺。今云路登云桥边河涌至正义路口,昔日叫果栏街。关于清代乾隆间榄乡农商贸易,里人何大佐有《榄屑·榄溪竹枝词》描述(节选),词云:
山抱村围水绕楼,九龙入洞盛名流;怪得客商纷四集,自来人说小苏州。黄梅青柰未离梢,四月荔枝红遍郊;估客暴同新富贵,果栏堆满玉荷包。锹田种桑满村南,绿蕉红苹杂橙柑;果熟教郎贩运去,桑叶教侬勤饲蠺。
昔日乡中墟市,大都由大族,乡绅或乡约兴建及管理,并通过在市场上抽佣、收租,供宗族组织各类祭祀盛会、地方公共事业建设和办学等活动。《香山县志续志》卷四载:榄乡“李氏两等小学,光绪三十二年设立常年经费一千七百余元,由各祖尝及主帅庙心石祖桑市提拨”,“李氏佑启初等小学,宣统三年设立常年经费八百五十元,由李氏心石祖祠前之桑市秤佣收入拨充。”墟市又是乡中社会的政治经济中心,通过墟市协助官府让乡民“向官府完税”。据《榄屑》载,小榄乡兵守土之始,“工食出自食肉之家,每买猪肉一斤,屠户扣银二厘,积累起来以充乡兵之饷。”

YOU生活 /一个人人可查的小榄民俗资料库编发:YOU生活
原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WEU3rw8gtnbvccO20_0ew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遇见小榄|三墟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