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小榄街的故事(竹福永宁)

0
回复
77376
查看
[复制链接]

1961

主题

58

回帖

2275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275
发表于 2016-2-24 16:4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榄 街的故事(竹福永宁)
文/摄影 中山权
        虽然我是永宁人,但对于永宁的一些地名或街道都不是很熟,所以这几篇集中讲述永宁街的故事吧。或许会有错误,欢迎拍砖。
竹围
        位于永宁西片的竹围村,因该地围基种竹,称“竹围”,村因而得名。竹围曾是小榄有名的村落,开村在南宋以后,鼎盛时期在清代。其中以村东头的“南湖”以及小榄唯一一座罕见的地母庙而闻名。
        过去,竹围曾称为香山县榄镇安隆坊兰桂社,有陈、胡、许、冯、周、黎、梁、张、林、何、李、潭等姓的人聚居在这里。其中以陈、胡、许姓的人最多,有“竹围许胡陈”的说法。曾有许氏洞泉祠、陈氏祖祠、胡氏定朝祠、何氏兰席祠等宗族祠堂。贯穿竹围的大街名为“竹围大街”。东西走向的竹围大街,长约百余米,宽2到3米,有大小横巷十几条,形似百足。竹围大街西临水色匝,东倚小榄古代园林建筑——南湖。南湖是清代乾隆年间小榄武秀才何应魁所筑,是何应魁论剑听游之地。由于年久失修,早已荒废。当海寇郭婆带前来扰乱小榄的时候,何应魁还“捐金五百为乡里倡,设公约,分置巡船卡口,建碉台,督勇昼夜堵御。与县令彭昭麟谋捕土贼,以绝内应。贼至不得逞。捐资者以贼势稍缓,多怀观望,应魁代垫数千金。晚年尤好施,每饥辄出谷米助赈。乡遭火灾施棺瘞其死者。”(见《香山县志》同治)虽然名人事迹已鲜为人知,虽然南湖园林已荡然无存,但走到竹围大街东边的尽头,一条名为“南湖大街”的宽阔街道却历历在目。
        昔日,在竹围大街有座地母庙和更寮。我们经常听到关帝庙、观音庙等庙宇,但地母庙,在写这篇文章之时,我还是第一次听见。地母,也称地母至尊,是中国农耕民族在原始宗教中对土地的崇拜而信仰的大地女神,是万物的生灵。相传地母又称后土或后土娘娘,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是主宰阴阳生育、大地山川的神。自秦汉以来,历代皇帝皆祀后土,礼仪规格与玉帝一样。在古时人们的心目中地位崇高,被视为“万物之母,大地母亲”。千百年来,民众为达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之目的,建庙塑像祭祀地母,以求赐福灭灾,给众生带来吉祥康泰。小榄唯一一座地母庙就位于昔日的竹围大街!
        至于竹围更寮,是报时、守晨的地方。又因此地昔日绿树成荫、且靠近水色匝而风凉水冷,久而久之,除了是更寮外,这里还成为孩童玩耍戏逐、中老年人聊天对奕的好场所。小榄有名的打更佬盲人李根胜就住在竹围,每年风高物燥之时,“盲根”都会在傍晚入夜的时候,沿街敲木:“笃笃!提防更烛,时年丰熟。小心炉灶,万物勤检点。孝顺父母,兄弟和睦……”以提醒村民注意防火和家居安全。更寮处还有棵细叶榕树,与附近五福的大叶榕树(此棵树相传是明代何吾驺所植的“七星树”之一)双辉交映、绿意盎然。可惜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候,榕树无一幸免地被砍伐掉。

小榄故事

小榄故事
五福
        永宁西片的五福村,与竹围相邻。因地处昔日五显庙中五福堂的旧址,故名。五显庙指的是一座华光庙,供奉华光大帝,庙的匾上题有“五显庙”,所以此庙俗称为“五显庙”。
(名副其实的“五福”)
(聚福亭)
        位于五福的相公大街,在街口有座简单的相公庙,街名由此而得。昔日的相公庙为两进各一间,崇祀潘相公(相公可以指宰相,也可以泛指官吏)。至于潘相公是何许人物,我想起了前一段时间向一位朋友请教的一位人物——潘庆。据这位朋友介绍,潘庆曾任小榄千总,道光二十四年香山巡检鲁凤林被擒,被潘庆所救。二十七年夏,潘庆以伪降之策,集小榄所属390多个社的社长,动员入会者反正,亲擒会党首领,从内部瓦解了会军(会军即反清的三合会)。不知五福相公庙崇祀的潘相公是不是潘庆呢?当天趁下午出现了些许阳光,我又再次来到这里,问了当地几位老人,他们都说只知道是“好耐历史的潘相公庙”,而并不知道潘相公是谁,甚至潘相公做了什么功绩而被供奉在这里、都可能说不清楚。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潘相公是谁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座相公庙还在相公大街街头上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保驾护航般地守护着这里的人们,并成为小榄历史的一部分。
        漫步在相公大街的时候,刚下了场小雨,天空时晴时阴。太阳出来之时,阳光洒在湿润的路面上,泛起了“街的光辉”。走着走着,走到了定江街与相公大街的交界处。我被这个街名吸引着,“定江街”这个名字直觉上很特别,有别于一般的街名。回家后查一查,原来“定江”是指何定江。何定江,字景宗,小榄人。清乾隆四十五年庚子科武会试第二名,殿试二甲第一名,授三等侍卫,派任福建长福营都司,累升闽浙水师营参将、澎湖水师副将、金门镇及浙江定海镇总兵、浙江提督等职。因为何定江官至金门提督,所以追封其曾祖父异三公、祖父仁斋公为将军,因此昔日位于起凤街的异三祠冠以“将军异三祠”之名、位于大石街的仁斋祠也冠以“将军仁斋祠”之名。而何定江的专祠则位于相公大街内,由此演变为今天的定江街。
(相公大街)

(相公庙与相公大街)
大华
        永宁大华村含大社、细社、华宁、华林、华丰社,取“大社”和“华林社”的第一个字合称为“大华”。
        位于大华村的基咀街,与下基、上基、基头、基美(基尾)等地名一样,都含有一个“基”字。这些地名均与小榄昔日的基塘农业有关。
        元末明初,珠三角西北部地区的人们就已经开始利用有利地势来挖掘鱼塘养鱼,他们把低洼地挖深为塘,把挖出的泥土覆盖四周成为基堤。在塘中养鱼、在基堤上种植作物,这样既能防洪,又能增加收入,而农作物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物料,也可投入池中作为鱼类的饲料。这是一种具有生态特色的农业经营方式。到19世纪中的咸丰同治年间,鱼价升高,一亩塘鱼的收入远高于种一亩稻谷的收入,于是不少地区大规模“变田为塘”,鱼塘急增。塘基上的作物,开始是以荔枝、龙眼、香蕉为主,形成“果基鱼塘”的种植方式。后至晚清时期,由于广东生丝出口增加,丝价日益高涨,于是相当一部分塘基作物就转向蚕桑,形成“桑基鱼塘”的种植方式。至上世纪30年代,由于印尼爪哇良种蔗的引进,现代糖厂的兴起,种蔗收入高于种桑,于是蔗基自然而然大幅取代了桑基,形成“蔗基鱼塘”。随着价值规律的作用,塘基上的作物也此起彼落。 这三种种植方式以“桑基鱼塘”较为普遍。以“桑基鱼塘”为例,基上种桑,摘桑养蚕,蚕茧缫丝织绸;蚕沙(屎)和蚕蛹作鱼饲料,所有鱼类的排泄物、藻类和各种有机物分解成“氮、磷、钾”等无机物质,混合在塘泥里,又归还到桑基,被桑树吸收。如此循环,形成一个连环式的生产系统。近年来,基塘式的生产内容又有了新变化。在塘基种“象草”,就近割草喂鱼,既节省劳力,又使塘鱼获得优质青饲料,促进塘鱼丰产,因而出现“草基鱼塘”。同时,种花卉、蔬菜等收入高,又出现不少“花基鱼塘”和“菜基鱼塘”等等形式。
        昔日的小榄也历经着“果基鱼塘”、“桑基鱼塘”、“蔗基鱼塘”的演变。“基头”、“基美(基尾)”就是以昔日泰宁李氏基塘的“头”和“尾”俗叫而成。登云桥原是泰宁李氏基塘上的桥闸。而位于永宁大华村的基咀街,这里因基塘形成的地形呈“咀”形(三面环沟的地方),因而称为“基咀”。昔日的基咀曾有萧氏大宗祠(崇裕堂),崇祀由江西泰和县千秋乡迁居小榄的萧氏始迁祖德受公。

(基咀街的苍劲古榕)
步行于或旧或新的街道,欣赏这绝美“街”景,了解街的故事。
作者:中山权  综合编辑:小榄在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小编微信(加群)

全国服务热线:

0760-22109168

公司地址:中山市小榄镇新华西路3号

运营中心:小榄镇双美府208

邮编:528415 Email:11446848#qq.com

Copyright   ©2000-2018  小榄在线,小榄网,小榄论坛Powered by©Onw.cn技术支持:中山市微在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粤ICP备0903636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