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爱菊之仁】聊谈小榄地名(16)—“麦局”与“诗礼街”

0
回复
24637
查看
[复制链接]

316

主题

1

回帖

322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22
QQ
发表于 2018-9-3 11:3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聊谈小榄地名(16)—“麦局”与“诗礼街”

文/爱菊之仁

在小榄新市社区滘口诗礼街、凤南里以及太平直街(旧称灵感庙直街)、太平东街、太平西街(原三街合称为“十字街”)一带,俗称“麦局”,原是小榄麦姓的聚居地。据《小榄麦氏族谱》记载,其先祖原籍南雄府保昌县牛田坊(当时地属始兴),始祖是麦铁杖,传至南宋第十六世,麦必荣、必秀、必达、必端、必雄兄弟五人(俗称五必公),他们为了逃避兵乱,分别南迁到珠江三角洲一带立籍,而其中必达、必雄两房之裔均先后转迁到小榄。麦必达从南雄迁至香山县黄旗角乡(今广州番禺黄阁),至元代至治三年(1323年),必达曾孙麦元俊由黄旗角乡迁来小榄村滘口一带定居,聚居地取名“麦局”。

在宋元年间,南迁麦姓族群俗重宗法,为增强土风民俗适应性,防止土著的骚拢侵蚀,多是聚族而居,屯聚成村,并多冠以麦姓。据说当年麦氏家族五兄弟挈家200余人举族南迁,在珠江三角洲“辟土以种食,辟草以结庐”,开辟基地,必雄裔分居鹤山的,取名“麦屋”,其裔从新会迁至香山大榄村(今小榄永宁)聚居时,取名“麦地”;必秀裔分居南海的,初聚居地取名“麦坑”,后传麦坑风水不佳,遂子孙分徙别境,亦分别以“麦岗”、“麦村”、“麦家巷”┅┅等为名。

滘口麦族取名“麦局”,据说是有特别意思的,古云:“大聚成村,小聚成局”,麦族初来小榄时,族群较小,未足以自成一村,故只能“小聚成局”。 此外,麦局这地方北近凤山,东临滘口,由此形成凤翔拱护,曲水回澜,聚蓄有情,有众水归局之势,是风水上所说的:“生水到堂,螽斯千古;旺神聚局,食禄万钟”及“养生水到堂,儿孙多富贵”之地。取名“麦局”,既体现麦姓传统观念和伦理道德的人文性格,又体现聚居地在风水上的“吉利聚局”。

今诗礼街,旧称麦局大街,是“麦局”的中心区域,东接太平直街,西接凤南里,全长144米。数十年前,街内有麦氏大宗祠、半仙麦公祠、麦氏大夫七世祖祠和大夫十世祠等麦氏家族的祠堂和宴春园。麦氏大宗祠是麦姓始迁祖的祠堂,因祠匾题“诗礼传家”,俗称“诗礼祠”,后来街从祠名。

麦氏大宗祠自1905年创办麦氏两等小学,1913年更名麦氏学校,1929年改为中山县第三区私立始兴小学,内宴春园曾作始兴女子小学,是小榄最早的一家氏族学校。解放后,政府统筹私立小学,1952年9月,改为小榄镇第四小学分校;1954年9月,以街道命名为滘口小学。今滘口小学是省一级学校,学校规模越来越大,昔日诗礼街麦氏大宗祠、半仙麦公祠、大夫七世祖祠以及太平西街的麦氏乐亭书室、直庵祠、大夫六世祖祠等和两街邻近的一些民居,已拆变为校区。

麦局诗礼街经历了数百年的变迁,今已再不是单纯麦姓聚居的地方了,该街除滘口小学的用地外,居民已不足10户,且不少也非麦姓,但“麦局”的名字仍然留存在人们脑海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小编微信(加群)

全国服务热线:

0760-22109168

公司地址:中山市小榄镇新华西路3号

运营中心:小榄镇双美府208

邮编:528415 Email:11446848#qq.com

Copyright   ©2000-2018  小榄在线,小榄网,小榄论坛Powered by©Onw.cn技术支持:中山市微在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粤ICP备0903636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