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讯】小榄地名考――话说“两海”与“九洲”
明代里人李孙宸写的《两榄风景地势》云:“两榄一乡,风水形势,东西两海,大溪数十里,围绕一乡。”“东西两海”是指今天的小榄水道(沙口海)与横琴海。今小榄水道在明清的《香山县志》中均称“东海”,属西江水系。北接顺德的桂洲水道,在小榄镇福兴头和东凤镇莺哥咀流入中山市境,经小榄、东凤、阜沙、东升、港口等镇再流入横门水道。横琴海北起于古镇镇海洲口,与顺德县凫洲水道相接,向南流经曹二、小榄镇的螺沙、埒西一,至埒西二的乐丰村止。古分为螺沙海、小榄寨前海和曹步横琴海,后统一惯称横琴海。横琴海又称“西海”,昔螺沙、五埒沙、绩麻沙等同属宋代淤浅的西海十八沙之一。故今横琴海有“西海大桥”,正是由古地名而来的。
同治《香山县志·榄都图说》云:榄乡之“水自东西海来,其合东西海而注于东南者曰横海,会东西海而达于西北者曰沙滘。水之入乡大而长者曰九滘、曰鸡肠滘、曰冈跟埒、曰东埒、曰米步滘、曰流板、曰第一埒、曰第九嘴、曰寨前,而诸水之出皆由流板以达于海。”
小榄人称江河为“海”。依《康熙字典》引《释名》之义:“海,晦也,主承秽浊,水黑”,就是“承”各“涌”流出的秽浊之水道。
翻开地图看,小榄距海尚远,是小榄人江海不分吗?非也!其实今珠江三角洲一带水乡居民都是这样称江为海的,如广州人称江边为“海皮”, 称渡江为“过海”。究其原因,在明以前,珠江三角洲一带村落多被珠江支流环绕,而所谓支流者,“类皆辽阔,帆墙冲波而过”,当时率谓之“海”。
明嘉靖《香山县志》卷一载:“县城东南山陵,西北水泽,设治于屿北,而四围皆海”。“七十里海中村二,曰大榄小榄”。明何吾驺《顾侯公纶靖榄溪序》云:“榄四面环海,川涂错杂”。清乾隆间何大佐撰写的《榄屑》,在多篇专记中对明清时期小榄地理环境更有如下的描述:“小榄孤村,外环巨海,烟火万家”,又“榄乡距邑数十里,巨海回环。” 在圆榄三界庙“下瞰水田,环匝千顷,外通巨海,游人多觞咏于此。”大榄城隍庙“千里大海绕其前,名山拥其后,征帆来去,远近如林,朝旭晚霞,光碧辉映”等等。
岁月沧桑,随着支流淤积,沙洲四起,乡民围沙造田,“有旧广而今狭者,而沿其故名,统称曰海”,故沙口有“海傍街”、“海傍路”等地名。横海由宽阔变狭窄,只好加了个“涌”字,成了横海涌。
小榄人把从“海”注入村中的小河溪称为“涌”(chong第1音),而较宽阔的小河涌或两河、三河汇成“T”或“Y” 形的,小榄人一般称“滘”,如九滘、米步滘、鸡肠滘等。查《新华字典》“滘”古同“漖”,同读jiao第4音,《康熙字典》引《玉篇》释“漖”为“水也”( 原意即“水沟” )。
昔日小榄的涌滘很多,民居多聚建于河涌旁,一河两岸,小桥流水。河涌像蜘蛛网般纵横交错分布在乡中每个角落,有合有分,迂回曲折,将水收分注流出“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旧城区内一些小河涌、小横涌因陆路运输发展而先后被填塞或复盖改成马路,如王成涌、市边涌、岗底涌、罗涌等。
今小榄较大的涌滘有:石龙涌(起于东海水道石龙闸,止于中心海)、鸡肠滘(起于石龙涌,止于小榄水道鸡肠滘闸)、细海涌(起于沙口,止于米步滘闸头)、小榄涌(起于小榄水道沙口船闸,止于横琴海一埒口)、流板涌(起于四圣宫,止于三度闸)、金鱼沥(起于三度闸,止于拱北河)、婆陇涌(起于小榄水道星火,止于三度闸)、横海涌(起于小榄水道,止于三度闸)等。
《两榄风景地势》一文中提到,榄乡有“三墟六市,九洲八景”,九洲不是指九洲基,而是指昔日大小两榄境内四面环水的九个沙洲,即:渔洲(在沙口)、古榕洲(在基头)、凤翼洲(在大涌边)、小河洲(在圓榄)、银排洲(在东区镇塘尾)、鹅鸭洲(在兴龙社三角市)、桃花洲(在泰宁)、东江洲(在沙口)、沙扇洲(在西岐社)。
而“九洲基”一名,来由传说不一。一说是宋代大榄都以南一带,陆地不断扩展,开垦亦随之。由于开垦有先后,先者为“大洲”,次则为“二洲”,逐步发展到“九洲”,现在九洲基东部还有“第八洲”地名。另一说是,村人于明代在横琴海以东今九洲基地域筑堤,在土下挖出一石碑,上书“九洲”二字,村人把碑立于基上,“九洲基”由此得名。
关于“洲” 的涵义,屈大均《广东新语·地语》云:“言四环皆江水也。凡地在水中央曰洲,故周村多以洲名。洲上有山,烟雨中乍断乍连,与潮下上”。又云:“古时五岭以南皆大海,故地曰南海。其后渐为洲岛,民亦蕃焉。东莞、顺德、香山又为南海之南,洲岛日凝,与气俱积,流块所淤,往往沙潬渐高,植芦积土,数千百 每膏腴,可趼而待。”
今江滨公园建有“九洲毓秀”景区,令人有思古之幽情。漫步“东海”江滨,远眺龙山,怀古人、颂盛世、激乡情。昔日流块所淤之“九洲”,今日更是山青水秀,歌舞升平,处处展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和谐新景象。http://www.ixiaolan.com/upload_files/qb_news_/51/41_20140406200407_nyudk.jpg(来源:爱菊之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