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一个2岁的孩子窒息十五分钟被送到楼下急诊,起因是家里给孩子喂药,半粒康泰克,家长捏着鼻子给孩子往下灌,造成了误吸。捏着鼻子喝药,孩子的嘴开放了气道也开放了,司空见惯的传统招数实际上是极度危险的,希望各位爸爸妈妈一定叮嘱家人,不要再发生这样的悲剧!”

图片来源网络近日,这则名为常识贴的文章在朋友圈中迅速扩散,更是写到“为了孩子!不要再捏着孩子的鼻子灌药了!”为此,清华长庚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季丽娜对此帖表示“顶”,因为给孩子捏着鼻子喝药确实容!易!造!成!呛!咳!
学前婴幼儿最易呛
“在门诊中也是经常能见到在给孩子喂药出现呛咳的情况,比如在喝药的时候,家长逗孩子大哭或者大笑。”季主任解释,人的咽喉下端有两条通道,一条是气管,一条是食道。如果在吞咽药物的同时叫喊、哭闹,尤其鼻子被捏住时,可能会导致药物食物进入气管,轻者发生呛咳、气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肺部感染、窒息等。
同时,季主任表示,呛咳多集中在学前儿童,也就是未满一周岁的婴儿或者一岁至三岁的幼儿。
家长喂药别太“拼”
因为小婴儿吞咽功能还不完善,药物只能以液体形态服用,冲剂可用水冲开后喂食,若是片剂也要溶解为液体后再喂。
季主任提醒,虽然有时候医嘱一天要吃三次药,但是有些家长就会特别“认真”,认为就要到点按时吃药,不能早不能晚。
其实“如果孩子在某一时间确实不想吃药,大哭大闹的,家长就可以适当延缓吃药的时间,等孩子情绪好转的时候在继续喂药,就避免了呛药的情况出现。”
家长可以这样做
季主任介绍说,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已经有一定的理解力,是可以通过和他们沟通来解决吃药难题的。家长平时也要注意一些细节,提前做些工作,喂药前也不要制造“恐怖”的气氛,不要认为宝宝一定不喜欢。平缓的语气、轻松的气氛、日常的方式会使孩子对药物接受性大大提高。此外,家长还可以尝试把药物装在孩子喜爱的容器里,或者适当搁一些糖,以消除药物的味道。
不同年龄孩子,喂药的方法不尽相同:
对6个月以下的婴儿,在喂奶前1小时喂药。让患儿侧身,将调好的药用小药杯或小匙由小儿口角慢慢倒入,顺口腔内壁流入咽下;也可用滴管或塑料针筒吸入药液后伸进小儿口内,沿口腔内壁滴入。
给一周岁左右的孩子喂药比较困难,可先喂少许糖水,然后喂一勺药,在孩子还没来得及反抗时再迅速喂一勺糖水。这样重复几次,便可把药喂完。
给幼儿喂药时,最好能先耐心说服哄劝,并给予表扬和鼓励,大多数孩子能勇敢地把药服下。实在不行的话,家长可将患儿抱起,半躺在自己身上,在小儿颈前部垫上纱布,并将小儿手脚固定好,使他的头偏向一侧,用左手捏住他的下巴使其张口,右手将盛药的小匙紧贴小儿的口角,顺颊黏膜与臼齿间把药液倒入口内, 等小儿有了吞咽动作后才移开药匙。
喂药后,紧接着应再喂适量的温开水,冲洗残留在口内及食管壁上的药物,以清除口腔苦味和避免食管黏膜受损。如果孩子吃的是磺胺类药,更应多喂些水, 以防肾功能受损。服完药后,家长应将患儿竖直抱起来,轻轻拍其背部,这样可排出胃内的空气,避免因哭而吞入较多的空气在嗳气时将药液一起吐出。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给孩子喂药时,如果孩子出现呛咳,必须马上停止喂药,以免呛入气管导致意外。
来源:法制晚报 新生儿护理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