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首页
Portal
小榄资讯
资讯
小榄文化
网友杂谈
商家活动
吃喝玩乐
广播
Follow
专题
Guide
群组
Group
动态
Space
淘帖
Collection
日志
Blog
相册
Album
分享
Share
记录
Doing
排行榜
Ranklist
小榄论坛
BBS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登录
注册
快捷登录
投稿
小榄在线
›
小榄资讯
›
小榄文化
›
小榄 街的故事(朝晚流芳)
返回列表
小榄 街的故事(朝晚流芳)
0
回复
30686
查看
[复制链接]
小榄在线
当前离线
积分
1171
小榄在线
743
主题
27
回帖
117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71
收听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17-2-4 14: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大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名字,是一个小榄昔日繁华的印记,是小榄新一代繁华商业的催化剂!大市,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朝、还是晚,都流淌着历史的芬芳。
2001年,由小榄原沙口居民委员会、新市居民委员会合并成为新市社区居民委员会;2005年,由原新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原菊城社区居民委员会合并为新市社区居民委员会,设有白莲池、大涌边、潮南、下基、 桑市、新市、蓝田、镇西、大市、滘口、莲塘、回栏、云路、登云14个居民小组。大市居民小组始建于1953年,当时称为“小榄镇(区级镇)大市居委会”。因辖区内统称为大市,故名;辖中大街、公善街、归鸿街、朝市街、晚市街、鸡鸭市街、积厚街等10多条街道。
大市的历史(以下资料摘录自网友“爱菊之仁”先生的文章《浅淡小榄墟市》,因为没有谁能写得比他更专业了。原址这里→
http://lisrxl.blog.163.com/blog/static/2442142720083199910917/
)
数十年前,外地人来小榄,若问你小榄有什么好去处?大都回答是:“入大市”。榄乡“大市”位于小榄中心,昔属中区慈恩坊,故很多人到“大市”购物,都冠以一个“入”字。这里虽没有香山县城“十八间”之繁华风貌,但“市井”的味道却极为浓郁,更具平民化。这里不仅是香山北部乡民心中的“超级市场”,而且是自明清至民国小榄的政治、文化、教育的中心。民国时期公安分局、护沙局、坟山局、教育会、国民党区党部、图书馆阅报处等机关均在此。
古人云:“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⑥”而小榄大市之名,并非因日昃而市而来,而是因其范围大,品种多,交易旺而称之。小榄人这种以规模大小冠称,不仅用于集市,昔乡人称崇德医院(小榄人民医院)为“大医院”亦属如此。
早期“大市”是指三市,即行流朝市(今名朝市街)、聚源晚市(今名晚市街,曾名打锡街)、鸡鸭市(今名鸡鸭市街),后幅射至附近街巷如百寿街、白须土地街、慈恩街、南门直街、归鸿街、公善街、布行街等,其范围在今新市路车公横街口至蓝田大街口一带,清末范围再延长至新市街及圆美巷,由于此处设市比朝、晚二市迟,故曰新市(圆美巷旧址由大园巷至小榄大厦,初名园尾巷,因地处大园尾而得名,在未辟商市之前,“尚带村庄之气习”。
大市一带商业街巷大多宽不盈丈,两边店铺伸出来的雨篷,把小街遮得严严实实。上世纪四十年代,这里却有大茶楼、药材铺、金银铺、文房铺、印务所、杂货铺、米铺、山货铺、香烛纸料铺、疋头铺以及经营蔬菜鸡鸭的等等,还有摊亭(赌馆)和老举庄(妓院)。每天除了邻近居民来趁市外,乡郊农民及四乡的人也有前来趁市。街上摆满各地来的农副产品,趁市的人摩肩接踵。
大市水陆交通方便,从环镇大涌可三路进入,一是从东庙南平里口入直至西闸(故葵溪近大市一段后来改称为市边涌);二是从登云桥入诗社涌直至圆美巷、梅花洞一带;三是由罗涌经大涌湾直通朝晚二市傍,赴市的船艇停靠在舜举何公祠前,昔同兴巷口附近有石桥,横跨涌尾水坑,俗叫“石桥坑”。
朝、晚二市,开设于明朝天启年间。是曾任明万历年间文华殿中书的里人何廷玉离任回乡后所设。他在聚源里建酒、米、鱼、肉店铺,“以三日一小犒、五日一大犒,优待市贩中人”来招商,委家仆罗廷贵为“纲纪”,商贾舍近图远,云集于此,遂成朝、晚二市。今晚市街罗家巷原叫“罗家庄”,是罗廷贵及其后人聚居之地,昔这里建有绿衣舍人市主庙,奉祀何廷玉。
早期的朝晚二市,朝市主要是经营鱼类肉类生意,晚市则主要是经营瓜莱农产品与杂货,故榄乡歇后语有“晚市土地---见生唔见熟”之说,但后来经营瓜莱农产品移至街尾石桥坑一带,而晚市街除开设纸料、杂货店铺外,亦渐渐地开设了一些熟食店,至民国时期,这里的熟食店已有好几家,如街口有礼记云吞店,街内美珍夜宵馆、得心茶楼(即后来的云来阁),晚市尾有绵记甜品店等。从此“晚市土地”不再是见生不见熟了。
“大市”的卖买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类:零售、批发及出入口生意。小店以零售散卖为主。大店则零售、批发与出入口生意兼之。据《香山县志续编》卷二“商业附”记载:时进口的日用品有由港澳输入的洋米、咸鱼、煤油和洋货,由省内外输入的有海味杂货、木柴炭、布疋绸缎、药品、糖烟和茶等。输出省港及附近县的有荔枝、龙眼、黄酒、蔬菜、塘鱼、夏布和蚕丝以及麻、布、毛巾等。
大市售卖的货物种类繁多,其中山货铺则是乡民购买日用品的主要地方,货品有农具、箩笠、蓑衣、木屐、竹帽、瓦缸,瓷碗等。较大的山货铺在秋冬两季,亦会聘请打棉胎师傅,为顾客打棉胎。药材铺除售卖中药外,往往有中医驻诊。中药分“生药”及“熟药”,由于生药必须经过晒、蒸、炒等的程序才成熟药,熟药又要往往经过锄,刨、磨、研等工序才出售。民国时期大市内较有名气的药店是的南门直街“养和轩”及“”杏芝堂。大市内纸扎铺亦不少,每到传统节庆前夕,纸扎铺生意更是特别兴旺,除承接与岁时节令有关的祭祀扎作外,往往还兼卖香烛。
清《榄屑》有这样的记载:“二月初二日为门官土地诞,┅┅归鸿里及鸡鸭市常布置花街,张灯结彩,鼓乐娱神,各铺户所悬之灯,或为人物或为鱼鸟花果之类,制造奇巧。⑦”又“吾乡白须土地前建有石敢当,市中商贾奉之⑧”。
布行街(今已并入归鸿街),早期可能是因主营布疋而得名,但到了民国时期,布行却很少布铺了,而最多的却是鞋店。那时卖丝绸布疋的多集中于南门直街(今名南门街)。南门直街除布店外,亦有杂货铺、药材铺及鞋店,而且有一间鞋店规模亦颇大,品质亦属上乘,故昔有民谚:“搭渡要经东埒口,买鞋需到南门头”。
昔大市内有庙宇多间,其中较为人们熟悉的是“大”、“细”两间庙,“大”是天后庙,又叫慈恩庙,两进各三间,左右挂廊,明大学士何吾驺题有“奠海神哉”匾,由于庙的历史悠久及规模颇大,人称“大庙”,庙四周分别有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庙前是中大街,曾名慈恩街,俗称“大庙前”,中大街的店铺主要有山货、杂货。南门正对的叫南门直街,南门额石曰:“南极文明”。 南门直街主要是绸缎苏行布铺,亦有纸料杂货及药材铺。昔南门直街比较长,在上世纪50年代筑马路时,新市路(曾名幸福路)横穿此街,将连接蓝田的一段划入了蓝田大街。“细”是太尉庙,在凝金社,因庙的规模远比慈恩庙细,仅一座一间,人称“细庙”,庙前之街俗称“细庙前”(今名公善街,曾名咸鱼巷)。最近我们从清代重修慈恩大庙碑记所列商号捐资名单,可知当时这里商业贸易十分活跃。(引用完毕)
朝市街——如上所述,朝市街曾名行流朝市街或朝市,主经营鱼类肉类生意。
晚市街——曾名聚源晚市街、打锡街或晚市,主经营瓜菜农产品与杂货,到后来开设纸料、杂货店铺和熟食店。
鸡鸭市街——街如其名,主要卖鸡鸭等家禽。
史巷——曾名屎巷,不过还真是不改名不行咧!
同兴巷——曾名鸿陵巷、红菱巷。
罗家巷——曾名罗家庄。
积厚街——积厚祠所在的街道,故名。
九曲巷——属镇西居民小组管辖的一条街。是否街如其名,有九个转曲位?我并没有数过,但感觉真是很多转曲位,像是北斗七星的形状。真是不走不知道!
兰街社——属镇西居民小组管辖的一条街,连接着积厚街和车公直街,曾名大涌湾、兰街社直街。
兰街社连接着积厚街和车公直街,车公直街连接着车公横街和大石街,大石街连接着车公直街和三宅巷,三宅巷又连接着大石街和车公横街,走啊、寻啊、看啊,真像走进了一个大迷宫之中。一条条纵横交错的街组成一张张街网,一张张街网组成了一段段悠久的历史,一段段历史组成了小榄的过去,小榄的过去与小榄的现在组成了……
俗语说:旧的不走,新的怎样来?数百年来,新市(含大市)历经无数次的“新老交替”,但依然商贾云集、鳞次栉比、琳琅满目,是小榄名副其实、最地道的购物天堂。灰墙、青砖、黑瓦、木板门,这些老店铺的印记终归会消失在焕然一新的商业世界里。但是,请人们记住这些印记,因为它们曾为小榄的发展,努力过!
小榄的过去与小榄的现在组成了……小榄的未来。
来源:小榄权
相关帖子
•
昨天凌晨蓝田大街,醉爸爸发酒疯,将2岁儿子反锁在家里...
•
小榄地名 —“蓝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