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位于小榄镇旧城区中部,以一条东西走向、长约460米的蓝田大街幅射,东起新市路,西至双美桥。蓝田范围较广,明代称“舍人坊”,是因有一间由明大学士何吾驺为纪念其家塾老师傅元子而建的“相公舍人庙”而得名。清代乾隆间以后改称“蓝田坊”,新中国成立后曾称蓝田街道居民委员会,现称新市社区蓝田居民小组。 “蓝田”这个名字很美,容易引人联想,想起了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蓝田日暖玉生烟”之名句,想起了“诗题红叶,玉种蓝田”的姻缘故事。但这里却与“玉石”找不到一点点关系,民国以前,今蓝田大街西段一大片地方都是以基塘农田为主,靠近双美拱桥的叫“章家围”,是明初军屯新宁所章甫常之后人筑围农耕的地方。 关于“蓝田”美名的来历,过去曾有一种说法,说天启四年(1624)七月,此地一私宅庄园“南漪馆”长了一株丹芝(灵芝的一种,又叫赤芝,褐红色),芝凡六茎,形状不一,园主何大襄设酒宴客,诸名流纷纷题咏,说此处是的一个祥瑞福地。到了清乾隆间,人们逐将此地改称“蓝田”,说地虽不产玉,亦可种玉(芝)云云。我觉得此说十分牵强,这事不仅比“蓝田”地名出现早了一百多年,加上南漪馆长的是丹芝而不是玉芝,“两芝”根本不是同一东东,玉芝又叫白芝,肉质白,如马蹄状,大者可数斤,是一种多生于松树和其他针叶树上的一种普通真菌,虽称“玉”却并不名贵,古人称之为“苦白蹄”。但不管是那种“芝”,都与“玉”同样是“大缆扯唔埋”的东西。 我个人认为,较为确切的应是与榄山书院有关。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香山知县暴煜会同乡人何绍禹等组合乡中何、李、麦三大宗姓以及卫所、五益堂和六姓訢合书院等,合股在舍人坊(今蓝田小学址)创办“榄山书院”,书院属于义学性质,旨在资助族中子弟读书。据乾隆《香山县志》载,时书院学规以《白鹿洞书院揭示》为范本,推崇朱熹“明人伦”的教育思想,“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时学规十则首语云:“玉藏于石,不琢之不成器,人之于学亦然。” 于是乡人效法朱熹当年在福建讲学,创办“蓝田书院”的“树人无殊种玉”理念,将书院所在的地方改名“蓝田”,取意此处是培植乡中文秀琢玉成器之地,经过修磨锻炼,方能成器成才,青出于蓝,共与孝弟力田之科。 明清时期,这里居两榄之中,风景秀丽,虽近大市, 却无市井之喧。个别乡中名人大户亦有在此建立庄园别墅,如明代的“南漪馆”,清代的“中榄楼”等。 “南漪馆”址在今梅花洞与南塘巷之间,是明代万历年间乡人何大襄所建,园主移家佗城仙湖街,仅闲时回里开觴宴客,时何吾驺、李孙宸、黎君选、彭伯时等名士常聚于此。至崇祯年间,由何吾驺买下,清初其孙何栻改作“南塘”,在此隐居,号“南塘渔父”。据史料载,“南塘”周遭三十亩,四面皆水。夹岸环以翠竹苍松、红蕖、青藤、中结茅舍数椽,若小海珠然。五折板桥,隔断尘埃;亭北筑土为小山,可以登眺。迨咸丰同治以后,数易其主,昔日文酒风流之地,顿成农业生产之地。 “中榄楼”,址与南塘仅一溪之隔,清嘉庆间乡人何世宁所建,楼高四层,因地居两榄中心,故名,楼匾由南海诗书名家梁霭如所书。据说“四周桑蔗鱼塘百余亩,岁入足以自奉”,内构有精舍,名“松风水月”,楼前有德华堂,即静远书室,楼后是松涛园。今大宅已毁,“中榄楼”亦只成了蓝田大街一条横街的街名。 从清代到民国初,这里的老街坊曾有两句话概括整个蓝田坊范围,叫“一围四里九巷十二社,一楼一院十祠四庙三牌坊。”所谓一围就是章家围,四里是延寿里、寿康里、东成里和低基里,九巷是灯笼一巷、二巷、颜家巷、曹阁(局)巷、杨家巷、左家巷、蓝田七巷、八巷、九巷(即三界庙巷),十二社是灯笼祖社、灯笼社、源兴祖社、源兴社、兴兰社、兰桂社、松桂社、东兰社、聚源社、东成社、兰兴社和水流夫人社(庙)。至于一楼一院十祠三牌坊,是指中榄楼、榄山书院和十间祠堂(瀛社书室、闇然麦公祠、罗氏书室、见山何公祠、章氏祖祠、南隐章公祠、绍远黄公祠、敬祖陈公祠、李氏玉田书室、何静远书室)以及相公舍人庙、北城侯庙(祀鲁班先师,俗称“祖师庙”)、三界庙、水流夫人庙(祀观音))以及三座节孝牌坊。 晚清至民国,随着乡中大市扩大,加上蓝田街是两榄连接的主要街道,渐成了一条以经营民俗行业的商业街,街内店铺多是操办红白二事的行业,这些店铺备有花轿、灵亭、引彩、铭旌、高照、玻牌、彩灯、祭帐、孝帏、棺罩和开路神、打路卒及穿戴服装,专供红白婚丧和迎神赛会的摆设排场及罗列出游之用。有些店铺还雇有一批力伕,应付各类仪仗,刚抬过灵柩的又去抬花轿,有如“红豆沙与白果粥捞埋一堆”。此外,还有做神位、棺木的木器店,有做墓碑闸石的凿石铺、坭水店,有卖迎神打醮的纸料铺……等等,职业上有做测字睇风水的,有做庙祝神婆的,有做暗娼、拾破烂的,正是七十二行云集与三教九流出没的市井之地。由于短短的一条街,做棺材的竟超过10间(如:长寿寿木、福昌寿木、五福寿木、百×寿板、百福长生、寿板店、谭景寿板、长生公司、寿板栈房、百寿长生铺和百龄寿板等),于是人们把这条街称之为“棺材街”。 蓝田街之所以叫成“棺材街”,不仅棺材铺多,且又是镇上“棺出柩入”的主要通道,镇内乡民百年归土出殡(口语叫“出木”,木指棺木)都是经此路过双美桥往大榄冈安葬,路经此街的出殡发丧队伍差不多天天都有。在榄乡丧俗出殡旧例中,队伍到达此街相公舍人庙前街口,均安排2-4位知客分派送殡利是(送殡口语叫“送木”),再至水流夫人庙街口(即今蓝田大街六巷口),又安排两位知客向送殡亲友致谢,道声“有事请回”。此时,除至亲外,一般的亲朋便在此经横街各自归家,不往回走,这就是榄乡“送木唔行旧路”之俗,意思是送过死人后行返个“运”。而只有送殡至山头,捧着亲人遗相回来的才走原路,意思是可让鬼魂识路回家,这又是榄乡骂人俗话“死人寻旧路”的出处。 近年,这条街的景象改变了,只有那历尽沧桑的明代双美拱桥依然横跨水色匝上,十祠、四庙、三牌坊早已无踪无影,昔日的‘棺材街’再已找不到卖棺材的店铺,红白二事的行业在此亦逐渐萎缩。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文来源:爱菊之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