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谈小榄地名(11)—“二班三社”与“五班六社”
图文/爱菊之仁 在今小榄老一辈的人中,常把下基和潮南称之为“二班三社”和“五班六社”,为什么会有这种叫法?可能很多人都不甚了解。原来清嘉庆年间,沿海地方盗匪猖獗,小榄地方不靖,居民常受滋扰。为保平安,总督郑彦奏品朝廷,在小榄建“五堆”、“六卡”,分片分段管理地方治安事务。朝廷准奏,先建立“五堆”,堆兵,属更练性质,在陆路巡逻治安,由“乡约”派员充任,募集壮丁328名,分拨东、南、西、北、中五堆,每堆65名左右。 其中东堆在下基莲花社,总部设骊园,是五堆中管理较严密有序的一个。东堆将60多名更练分五个班次开展工作,每班 12名,五班共60名,余下5名自守总部。头班,负责基头庙至下基三丫荡赤北庙到四圣宫。二班负责下基现八巷尾与六巷尾一带的平安社、保民社、莲源社,俗称“二班三社”。三班,负责大涌边至第十桥头相连的屡丰社、龙门社、永安社、双榕社,俗称“三班四社”。四班,负责由澧亭祠起沿河商铺至新涌口一带的澧亭社、长兴社、捷源社、潮兴社、大王社,俗称“四班五社”。 五班,负责大南庄,小南庄原十一坊范围的南华社、南兴社、迎龙社、莲兴社、莲华社、永祝社,俗称“五班六社”。 由于“二班三社”和“五班六社”叫的爽口、听的顺耳,近二百年来,这个原本仅是分班分地段巡逻的俗称,竟一直成了地域的俗称。而“头班”、“三班”和“四班”的俗称,因叫不爽口、听不顺耳,后来就很少人叫了。 清代小榄的“五堆”,东堆在下基,南堆在大榄,西堆在西区,北堆在滘口,中堆在蓝田坊。至于“六卡”,是水路的卡哨位,“六卡”分别是:寨前卡,在大榄茶亭侧;徐源卡,在竹源徐源社;赤北卡,在下基三丫荡赤北庙;一埒卡,原称和平卡,设在第一埒闸头;东埒卡,设在沙口东埒闸口;沉搓卡,设在竹桥头陈圣庙。六卡中,只有徐源卡现还有人习惯称之。
看!1934年第三届菊会下基募捐小引也是用“二班三社”的称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