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爱菊之仁】民风民俗,小榄丧葬传统习俗

0
回复
34422
查看
[复制链接]

316

主题

1

回帖

322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22
QQ
发表于 2018-9-4 07: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所谓丧葬,是指办理丧事和埋葬死者的事宜,小榄人对丧葬礼仪向来讲究,明清时期多循家礼,近百年来虽有所简,但仍繁杂,忌讳不少。人去世曰“过身”,入殓谓“入材”,出殡叫“出木”。治丧期间,主家一方面要安置亲人遗体,另一方面又要接待那些前来治丧吊唁的亲朋,所办之事统称“白事”。若逝者是高寿耋耄,且走得洒脫,非死于横祸,属“考终命”,是善终大福,绝非憾事,乡俗称为“笑丧”,后人可不必过于悲伤。
昔年盛行土葬,人死以“入土为安”,故一些人家,常有预购棺木、坟地和寿衣,为家中老人作未雨绸缪。民宅大多都有厅堂供奉神主及祖先牌位,此为“大厅”,世俗认为这是家中最神圣之地,在病者快将断气时,一定要及早移于此,这叫“出厅”,最忌死于偏室,出厅后才去世的,男称“寿终正寝”,女称“寿终外寝”。若病者突发死于卧室,要及时拆去蚊帐,据说这样可避免死者灵魂受到罗网束缚。
长辈弥留时,子孙须在场守护,以陪伴其度过生命最后一刻,此谓之“送终”,若子女不在身旁,不仅亲友责其不孝,子女亦会自感愧疚。
“出厅”时,要先以红、白布或纸将神位及祖先灵牌遮蔽,用新的床板、条凳、草蓆设置临时床铺,此床有人称之为“水床”。设床后由家人将病者抬至床上,若此时尚未断气,则头要朝外,脚朝内,再用黄皮叶煎水擦身,脱掉原来衣物,换上寿衣,若寿衣还未穿时人已死,会认为是憾事。亲人弥留时家人在旁不断呼喚,盼其不要离开,此谓之“呼号”。一旦确定死亡后,遗体要及时“调头”,头朝內,脚朝外,并停放于大厅上首,以“元宝”盖面,白布被(上加宽约一尺的红布条)盖身,在死者嘴里放上一枚古铜钱或硬币,这称“含口钱”,家人号泣于旁,这叫“举哀”。
替死者穿着“寿衣”,谓之“小殓”。寿衣多为唐装复衣复衿,色泽以素为主,忌鲜艳,件数多为单数,至于件数多少及衣料优劣,则以家道贫富而定,寿衣没有钮扣,靠带子系紧,“带子”是继后有人的意思。
  亲人去世,主家只需向亲属报丧,由于“白事”与喜事不同,人们通常低调,如果不是特别深交挚友,主家大都不会直接主动通知,常是由朋友间相互转告。按旧俗规,若死的是男人,须由房族侄子到亲戚家报丧,若死的是妇人,要由其儿女向外婆家报丧。以前没有电话,报丧全是派人步行前往,报丧人是不能进入人家大门,只能在门外通报。
在报丧同时,主家应即着手布置灵堂(孝堂),摆放死者遗像,挂白桌衣,点香烛、焚烧“落地纸”,在尸床下点油灯一盏,昼夜不熄,直到出殡前,称“长明灯”,意是为死者在“阴司路上”照明,接着是请喃呒先生诵经,此谓之“开路”。
举丧期间,亲属要按与死者关系的亲疏穿戴孝服,儿女及孙要披麻戴孝,身系麻绳,此谓重孝。门外临时盖搭灵棚,挂哀帐、放祭品,大门口挂“某府治丧”牌额示丧,两边悬白底蓝字灯笼,俗叫“死人灯笼”,灯笼上写有死者享寿岁数,岁数惯例“报大”,多是虚龄再加五至六岁,男加奇数(阳数),女加偶数(阴数),报大幅度比邻乡“加积闰三岁”的为高。
亲戚朋友上门凭吊,古时平辈、晚辈都是跪拜,但今普通亲朋多以三鞠躬为礼,只有死者近亲、姻亲的,吊孝礼仪才稍重。到丧家吊唁的,无论在白天还是晚上,均俗叫“坐夜”。皆因以前吊唁多在晚上,亲朋邻里大家坐在一起,细数死者人生经历,死者在家停放几天,大家就会坐上几夜,以寄哀思之情,故有此名,亲属在旁陪拜,谓之“谢孝”。
吊唁者除致送帛金、花圈、祭幛外,还会致送果品粉面之类对死者家属问候。帛金又叫“赙仪”,用白纸包封,由丧家派专人登记,收受惯为八成,比喜事收受略高两三成,帛金与红包不同,死者出殡后,即使错失了人情,也绝不能补送。此外,到丧家吊唁的,在向死者凭吊前,吊唁者是不能与屋內人打招呼,要待向遗像鞠躬后方能与人交谈,吊唁回家当日也不洗头,否则都会认为不吉。
出殡时间的选择,俗有“三天不择日”之说,意思是死后三天内举殡的,可不用卜吉。但榄俗通常都是人死后两三天始入殓,再停柩三、五天才下葬。若儿女在外做事的,还要待其返归“奔丧”;妇丧之礼,更需等待外家人亲至方可入殓。所有择吉事项,均由喃呒佬根据死者生、卒时日卜算,再用黄纸书写贴于门外,黄贴上除列明开吊引发时日外,还列出冲克的岁数,提醒人们回避。
入殓之前要为死者沐浴(或叫抹身),其实此是象征性的礼仪动作,由仵工操办,沐浴之水是由孝子披孝服,执丧杖,携瓦钵,在亲属的搀扶下前往河边汲归,取水前要号恸烧香、化纸掷钱,这叫“买水”。  
遗体沐浴后入,把尸体移入棺内谓之“大殓”。棺木底部预垫有“牙灰”,遗体放入棺后,须校正遗体,眼要闭合,否则认为“死不眼闭”。为确保遗体端正,仵工会拉一红绳于棺中轴,对着死者的鼻端校验,再用“牙灰包”填充四周固定,这叫“钓金鱼”。若死者是夫妇一方,另一方在世,要将一把木梳在尸前折断,短的入棺,长的留给生者,此谓之“分疏”(取梳、疏同音),又把死者裤子放入棺內,随即叫孝子亲手拿回,这叫“扯富”(取裤、富同音),意即冀子致富。最后再经亲属确认遗体无偏差后,方能加上棺盖(下葬时才加钉),棺木上铺红布(或红纸)及鮮花座。
  举哀期间,子孙必须在柩之前守灵,以示尽孝,连日召来僧尼或道士为死者超度亡魂,祈死者早登天界,俗谓“做功德”,喃呒佬带领亲属围着棺木转圈,谓之“运木”。
出殡当日早上,亲朋前往致吊,谓之“吊丧”。丧家门口设一鼓,客来则由守鼓者击鼓一声,以通知屋内陪拜及灵堂内哭丧,此谓之“开吊”。哭丧有唱词,内容大致是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如其中的:“有你在生大镬煮,冇你在生捱蕃薯┅┅”等唱词,以表示死者是家庭经济支柱的。客来“吊丧”时,若灵堂内无哭丧,则谓之“哑丧”,致吊者会不满意。
出殡称“引发”,又称“上山”,亲朋送殡叫“送木”。灵柩从灵堂抬出后,先在门前短暂停放,让子孙和亲属跪拜,据云这可让煞气泄去,拜后起行谓之“启灵”。灵柩一般有八人抬,路远的还要多加几人替换。队列是灯笼与哀乐先行,全羊、全猪及派“买路钱”者开路,由长子或嫡孙引灵,其余子孙护灵,接着是花圈祭帐仪仗队列及送殡亲友,大户人家的为炫耀门庭,常是大搞排场,队列浩荡。
送殡者若非至亲,一般的无需送至山头,主家多安排知客在预设地点谢客,派发送殡利是,向送殡者说声“有事请回”,辞灵者多不按原路回家,俗叫“送木不行旧路”。灵柩到达墓地,亲友一般不直视灵柩下葬,落葬后孝子先撒第一把土,然后才由土工填埋,葬礼毕后,捧亲人遗相的孝子与随行至亲要按原路回去,意思是可让鬼魂识路回家,这叫“死人寻旧路”。抵达家门时,需跨“火盆”后方能入屋,说此可驱掉邪气。如今提倡火葬,镇上设有骨灰龛馆,可是提倡归提倡,不少人还是忘不了“入土为安”这一千年古俗,在先人遗体火化后,骨灰盒往回一捧,又轰轰烈烈地送到墓地去,入土仪式虽有简化,但大致接近。
出殡后当晚,主家多设谢宴,以酬谢协办丧事的亲朋,此宴俗叫“洗符水”(解秽酒)。死者若属高寿,主家会预备碗筷让人饭后装些饭菜糕点回家,认为给家人吃了可长寿。今谢宴多设在酒楼,饭菜仍可打包,但碗筷不能带走,代之是主家另给赴宴者“碗金”。
葬礼之后,主家仍为死者在家设置灵位,并给每个子孙分发蛋糕、鸭蛋、碗筷、梳、镜、灯等物,表示分别尽孝,此谓之“分孝”。此后还有“回魂”、“做七”、“升主(上高)”等诸事。人死后第一百天举祭谓之“百日”,至此丧事才完全结束。人死后一年谓之“周年”,此日为忌日,死后未满一年的,清明扫墓必须提前,俗谓“拜新山”。
“回魂”又叫“回煞”,是说亡者魂神回家,日期约在“二七”至“三七”之间,由喃呒佬推算,回魂日关门掩户,于大厅设饭菜摆祭,等待死者回来享用,灵位下首另设一席,以款待“冥差”。期间所有家人或避往别处,或暂避于偏室,大门门环贴冥镪作标志,以免“生人”误闯,有的人家还撒纸灰于地上,以验亡魂回归足迹。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超度一次,谓之“做七”,俗说“做完七七,可过七殿”。“做七”时,内外亲友多有致送祭祀物品,或请僧道做些法事,设坛诵经,燃点香烛,烧化冥纸冥钱,金斗银斗、金童玉女、车马大屋等,以超度亡灵。七亊未完,丧家之人通常不到别人家里做客。
旧例“做七”,头七、末七多以死者儿孙为主,寓意有头有尾。今头七多是省去,某些七期亦会从简。而其中做四七的,多以外嫁女为主,费用亦由外嫁女负担,如果死者没有外嫁女,则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孙女来办。
“拜六月六”是小榄特有,四邻乡镇乃至附近县市皆无此俗,民间相传是日地府审理亡魂生前罪过,凡新丧未期一年的,从六月初一至初六日,其家人须在家中烧香设祭,初四日还合家上山拜祭新坟,将鲜莲叶或龙眼叶挿于坟上,祭品有生果、冥镪、褚帛等。
敬送花圈对逝者的哀思,本是我国各民族乃至世界各地风行做法,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小榄推行丧事改革,行政部门曾一度指令镇内不准经营花圈。但民间习俗根深蒂固,既然上级三令五申,商户自知“手瓜扭唔过大髀”,无奈照办,唯有換个花样应对,巧将花圈改作花篮,两边交差。后来一些商户为扩大营销,从原来送花圈仅送一个的,却力倡送花篮要送一对,变其本而加厉,踵其事而增华。为官者心安理得,称已移风易俗;为民者无可奈何,说是“变形金刚”。如此“改革”,倒成了他乡丧俗所无的独特一景。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1712493758407726585.jpg

3848607356664892582.jpg

图文:爱菊之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小编微信(加群)

全国服务热线:

0760-22109168

公司地址:中山市小榄镇新华西路3号

运营中心:小榄镇双美府208

邮编:528415 Email:11446848#qq.com

Copyright   ©2000-2018  小榄在线,小榄网,小榄论坛Powered by©Onw.cn技术支持:中山市微在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粤ICP备0903636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