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小榄婚嫁传统习俗

0
回复
20274
查看
[复制链接]

316

主题

1

回帖

322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22
QQ
发表于 2018-9-4 07: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国菊乡小榄,开村于南宋,民间婚嫁礼俗,因先民大多来自中土,其根基承自汉族礼法,由于数百年来与岭南风土交融, 当中亦夹有古越遗风。在概念上民间都循“三书六礼”,但实际上自明清以来很多礼仪已删繁就简,既“问名”于“纳采”,又合“纳征”于“请期”,遵古而不泥古,习俗多依“朱子家礼”从简而行之。明嘉靖《香山县志》云:“其礼俗则冠不遵古”,又云:“婚礼古有问名、纳采、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节,今随俗省略,惟行纳采、纳征、请期、亲迎……以往鄙俚之甚,今悉依家礼改正。”清乾隆《香山县志》云:“男女婚嫁……循家礼。”
常言道:“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一个面积小小之小榄,昔在“水色匝”内外,婚嫁礼俗亦不尽相同。北部今之新市、永宁等社区,婚俗与南海、顺德民田地区接近;南部今之绩东、绩西、埒西、宝丰等社区,则与东升、横栏等沙田水乡类似。这不仅是地理环境原因,人文环境、聚落形态与经济模式等差异亦是重要因素,从而使小榄水乡民俗文化更具多元。
近百年来,因社会变革及外来文化影响,婚嫁礼俗曾有过较大改变。今日之小榄,婚嫁礼俗已渗杂省港某些时尚元素,半新半旧,亦中亦西,新旧并存,中西共用,“水色匝”内外的礼俗差异亦随着城乡一体化而渐趋-致。婚礼中,常可以看到日间拜堂,烧香祭祖拜天地,处处都是中国红;晚上宴会,大妗伴着潮新娘,素雅浪漫西洋风。不过千变百变,至今聘金聘礼仍是不可或缺,以槟榔蒌作聘果之遗风犹存。
小榄婚嫁传统习俗大致如下:
提亲乃婚嫁之始,为六礼中“纳采”前奏。明清时期,小榄名望之家,门第选择森严,男婚女嫁须先由父母或伯叔长辈通过媒人物色,并按门当户对要求选取对象,再委媒人从中了解、说合,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昔时提亲,“请媒”必不可少,婚前男女双方少有见面,更不能自由交往,媒妁之言就是彼此了解之“桥梁。有以媒为业者,受男家之托,往往凭三寸不烂之舌通女家,或不惜摇唇鼓舌,夸大对方优越条件,畸型婚姻时有发生。从物色到定亲,全程均是家长作主,双方真正见面,常要到洞房花烛之夜。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文明日渐,一些较开明之人家,可让男子到女家作客,而女子亦可出厅奉茶,这叫“相睇”。少数崇尚新潮之男女,甚至可经媒人直接引见。提亲所携手信,多是活鸡花布之类,女家若收礼物,表示亲事已有“眉目”。
时至今日,虽年青人择偶基本是“自己认识,自己做主”,但某些俊男型女,因事业拚博或因迟疑再三而错失了花前月下,其姻缘有时还需媒人牵针引线,让适当之人在适当时刻相遇,这“相睇”仍能玉成好事。

 夹八字

又叫送年庚,古称“问名”。当男女两家喜欢这门亲事后,男家便请媒到女家询问女方名字与年庚,女家将以庚帖回复,内写“坤造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生辰八个干支俗叫“八字”。男家接到女家庚帖后,将之放于祖先案前数日,期间家中若无不吉之事,便可将双方“年庚”交相士推算,看有否相冲相克,如遇“八字”相冲,婚事到此“告吹”。若“八字”相配,再托媒备带礼物与男子年庚至女家,男子年庚内写“乾造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此叫“送年生”,或称“过小帖”,所带礼物俗叫“送茶礼”,女家接受茶礼谓之“纳采”。

扎蒌脚

此是小榄婚嫁礼俗中较为隆重之大事,常于迎娶日前二、三十日内举行。男女两家同意姻亲后,通常由男家卜定吉日,再向女家告知迎娶日期,文书格式是:“谨詹本年某月某日与小子完娶,甫此预闻”,若女家接纳便可定夺,由于形式上似由男家请示女家,故曰“请期”。男家在告知吉日同时,亦连同正式庚谱与部分礼金、礼饼、鹅酒、吉果等送至女家,在送去之吉果中,“槟榔蒌”是必不可缺,还有石榴、椰子、茶叶、莲子、百合、扁柏、红枣、片糖等,这谓之“扎蒌脚”。此礼合古俗“纳吉”与“请期”两大内容,办妥此礼,姻亲关系就算成立,有点像西方人订婚之仪式,故当今年青人亦喜隆而重之,多大摆酒席宴请亲朋,女家亦会举行酒宴茶礼,以示女儿婚事已定,待嫁有期。

“扎蒌脚”是百越古俗,今南亚尚有少数地区仍以“蒌卷”为定婚吉物, 但粤人循此俗者今已不多。以萎作行聘礼物,清代《香山县志》早有记载,蒌又名扶留,在古越谣中,蒌被称为相思叶,有“槟榔为命赖扶留”之说,即所谓“扶留似妾,宾门如郎。”屈大均《广东新语》云:“蒌与槟榔,有夫妇相须之象,故粤人以为聘果,……欢作槟门花,侬作扶留叶;欲得两成甘,花叶长相接。”小榄人行聘,均将蒌与槟榔二物合一,绑扎成蒌卷,叫“槟榔蒌”, 扎蒌脚是取夫妇相须、永不分离之意。

出礼盒

又叫“过大礼”,常于迎亲前一日,这天是男家送大礼, 女家送嫁妆之日子,俗谓“送日”。出礼盒近于传统六礼中之“纳征”,是亲迎前最为隆重和至为重要礼节,《仪礼》云:“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也就是说,下了彩礼,才可以把女子娶过来。

出礼盒,是男家将承允之余下聘金以及礼饼,配上美酒、海味和摈榔、蒌叶、椰子、芝麻、枣、粟等各种聘礼,入盒装箩,贴红插柏,或挑或抬,由男家浩浩荡荡送至女家。“大礼”中例有烧猪全体, 俗谚“行猪过大礼”;礼饼亦是必备之物, 而数量多寡常以女家亲朋多少而定,以便女家分派,这叫“派嫁女饼”。男家礼物出门称“出礼盒”,女家接受礼物叫“开礼盒”,女家收受后向男家回礼叫“碛盒”。回礼除有利是外,还有糖果、莲藕、石榴、四季桔以及新郎所用之衣帽、荷包、鞋袜等。聘礼不仅是男家心意,亦代表男家之面子,故大多办得风风光光、体体面面。聘礼对女家而言,乃是最为实惠,无论是钱是物,小婿家送来的,老丈人都会笑纳,当然给得越多,自然笑得越甜。

送嫁妆

女家收到大礼后, 亦须备齐人力把女儿出嫁之妆奁送往男家,嫁妆主要是新房中之物品。举凡日常生活用品,除大床外,都可具备,大至枱凳家具,小至针线碗碟。嫁妆乃女家身份财势之象征,殷富之家,甚至有房铺田契,务求应有尽有,平凡人家,亦会尽力而为。嫁妆物品用红纸开列清单,名曰《奁仪录》。女家“送妆”除备力夫外,亦会多叫几位亲友跟随照料,人数愈多则代表女方家底愈厚。妆奁送达男家后,男家须请亲朋出来迎接,此叫“迎妆”,并向送妆者给以“力金利是”。

在嫁妆物品中,除有体现价值名贵外,较多的更是取其意头。如“子孙桶”(漆红色之木制马桶),象征开枝散叶,儿孙满堂;花瓶代表花开富贵;铜盘与鞋则寓意同偕到老;银包皮带有腰缠万贯之意;剪刀是指蝴蝶双飞;碗筷代表丰衣足食;而床上龙凤被、枕,则喻祝新人恩爱缠绵。三十年前,嫁妆有“三转一响”之说,即缝纫机、单车、电风扇与收录机。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陪嫁妆奁亦越趋讲究,不仅注重价值,更要注重派头。不过“大件头”的,多提前送至男家,新娘出门,只象征性地带个红色小皮箱与简单物品。但无论如何时尚简便,“子孙桶”仍是不能免除,不过大都以红色高脚痰盂所代替。送来之嫁妆,男家须先置于新房,若布置不下,亦要摆布于厅堂所在,不能随便堆置,以示尊重。

迎亲

数十年前,在小榄今之新市、永宁社区一带,迎娶新娘是男家租备大红花轿,配备高灯、大灯笼、八音鼓乐,挑着龙凤礼饼、猪肉、鸡鸭鹅等礼担,新郎由堂倌手举纸伞(伞顶缠有红布)陪着亲自到女家。

而在小榄南部之村落,则是以船代轿,船经过装饰打扮,配备锣鼓,载上聘礼,由会友扒桡棹桨前往女家,此船名曰“新抱船”。 船出发后,新郎即在家“摆宗挂红”,由会长主持,按亲疏辈分顺序,逐一将亲朋送来之大红布挂于身上,并作揖示谢。“新抱船”抵女家,新娘之姐妹团会在泊船大埗头上唱歌迎接,歌毕,由大嫂背着新娘出门下船,出门前回头三叩拜别双亲,嫁妆亦随新娘经船直往男家。

以前迎亲,时间是在晚上,与今不同。新郎于戌时(夜8-9时)由同年兄弟及大衿姐陪伴到女家迎娶。夜迎时设不设轿?或用不用船?要看男女两家相隔远近而定,近者多见步行。新娘一般于亥时出门,子时前抵达男家,由送嫁姐妹陪送,迟至子时,则会遭人嘲笑为“隔夜新娘”。新娘进门前,男家须把晚宴后厅堂收拾干净,若酒席未毕,要遗人告知,让送嫁队伍及新娘在门外稍停,待宴席残羹收拾干净,方可进门,俗有“冲席”是不吉之忌。

当今迎亲已无花轿及新抱船,改用“花车”,迎亲时间亦改在中午,新郎由会友(戥穿石)与亲朋陪同,带备礼盒,分乘多辆小车前往女家。为讨口彩,本有近路者,花车亦往往专意兜路“行大运”,迎亲回程亦要另换路径,取意“不走回头路”。

今接新娘,女家先有一项助兴,名曰“玩新女婿”。此兴以前是于正日翌日新岳父宴请新婿时举行,但今已变作迎亲“前奏曲”。迎亲队伍抵女家,新郎不直接到门前,而是先在巷口或门前稍远地方停下,先由大妗姐与担礼盒者入女家报到,女家收到新婿拜贴并收下礼物后,经再请三请,由舅仔亲迎才入门。停留期间,新郎常遭众人围观,谓之“睇新女婿”。新婿入屋仅行半礼,岳父母相接亦是侧身受半礼,拜毕祖先,再设桌椅,摆上茶果之类,请新婿入坐,由小舅奉茶,边吃边谈,女家姐妹团多籍此出点题目“搞搞新意思”,以添气氛,礼后新郎要回送“舅仔利是”作谢。助兴过后,新婿须象征式出出女家门口,然后再进,有点象戏剧调換场景之过场,表示转入接新娘。

新娘出阁, 昔有哭嫁场面,又叫“捞虾仔”或曰“叹情”。今姑娘出嫁,虽有依依不舍之情,但大都喜形于色,甜到入心入肺,又岂会哭赖不走!不过,新娘之姐妹团仍沿旧俗,把新娘关进闺房,以向新郎“索取”开门利是,此间姐妹团与兄弟班常有多番讨价还价,场面乐趣,气氛热闹,常直至女方家长深恐延误时辰,才出面调和成全。

出阁之礼,要先点龙凤烛,继而拜辞双亲,拜祭祖先。出门时,有妇人替新娘撑红伞(取意开枝散叶),随行者有新娘亲属及送嫁姐妹。新娘到达男家,进门先“跨火盆”,寓意旺夫益子,今多象征性烧个元宝以代火盆, 此乃出于安全考虑。入门时,男方父母及姐妹俗例不在门口相迎,只待新娘进门后再出。旧俗认为新娘是娶进来,姐妹是嫁出去,怕双方“撞面”,会产生摩擦,意头不好。

新娘到了男家,先入新房稍事休息,再由“大妗姐”带出与新郎举行“拜堂”之礼,大厅点起龙凤礼烛,新郎新娘先拜天地、再拜祖先,三是夫妻互拜,然后向家翁家姑行礼奉茶,继之由内到外、由长及幼、由亲到疏逐一奉茶,并向长辈、亲戚献上毛巾一条,最后是拜谒旁系祖先。

新人所敬之香茶,通常有红枣与莲子两枚,寓意早生贵子。新娘敬茶,新家翁家姑以及长辈,会送上金器首饰或利是作见面礼,并在茶盘上放利是一封,作大妗姐之赏钱。

有趣的是,拜堂之礼竟非古代“六礼”中之礼仪,而其中夫妻互拜代表夫妇相敬如宾,意义积极,实属古时少数可以体现男女地位平等之礼仪。

晚上设宴谓之“正日酒”,所有亲朋戚友全部请齐,颇为热闹。宴席排位,舅父应坐首位,俗说“天上雷公,地下舅公”,舅父辈份很高,再则按亲疏尊卑挨次定位。喜酌不论丰俭,必有烧猪一味,以示壮旺吉祥。招待亲朋时,新娘由“大妗姐”带着,与家翁家姑新郎一起逐席敬酒,已婚之宾客均会向新人各致送利是。

晚宴后,常有“玩新娘”节目助兴。仪式是在厅堂中放方桌两张,客人四面坐定,新娘依次奉茶,这叫“过堂”。或由会长(伴郎)牵头,会友们各出主意,轮番要新郎新娘做某些搞笑花式,或回答一些搞笑问题,直闹至夜深人静方休。如今晚宴多在酒楼,玩新娘项目亦很多移至歌厅,或搞派对或唱K,玩至尽兴。

第二天新娘要早起,梳洗后,象征性地做点家务,向家翁家姑递茶,由“大妗姐”陪同打点回娘家归省,这叫“返外家”。女家为让亲属认识新婿,是夕设宴与婿共聚,并邀新婿几位会友同宴,这俗叫“请新女婿”。


俗名与俗礼

嫁女人家,昔为父母者接到男家通知某日迎娶时,于婚礼前数日便不许女儿外出,要终日深居闺房,俗称“知日”,又叫“匿日”。女子为表达对父母难舍难分之情结,常以哭声作歌,祈求幸福。哭嫁是岭南百越古俗,由来已久,实乃喜多于忧。今出嫁姑娘已少有“匿日”,男女婚前早已感情炽烈,如胶似漆,大多只是少见-日半日,随随旧例。
装嵌与铺床,习俗认为对生男育女有关,故大床买回来之后,要在婚期前一两天选好吉时,在亲朋中选个三代同堂,有子有女之“全福之人”,为新人安床铺床,床头放置桂圆、莲子、红枣、核桃之类喜果与利是。安床后,孕妇、戴孝者不得入内,女性月事者亦不可进,却喜欢找个男孩跳床,吃喜果,俗说“压床”,寓意开枝散叶。 

  现今大床,购时大多已由家具店装好,安床只是做个象征仪式,组装时故意留点手尾,待在仪式时简单完善,甚至仅用一个铜钱垫垫床脚,安床仪式就算完成。

上头

古称冠笄礼,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但据《香山县志》风俗篇载,早在清代,小榄人冠笄之礼已改“临娶始行”,俗叫“上头”,且年龄也不限于男子二十、女子十五。

上头仪式是男女两家分别举行,常于送日深夜(即正日凌晨),时间男家比女家稍为提前,男冠女笄仪式大致相同。行礼者先用柚叶沐浴,换上全新衣裤,神厅前摆设八仙桌,面向吉方,燃点明烛,新人坐下,由一位父母双全,夫妻和合之亲朋长辈为其梳头,口念吉祥之语,诸如: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新娘有用细绒绞去脸上之汗毛(相当于现时的美容修面),谓之“开面”。随之,新人吃汤圆(意味圆满幸福),参谒祖先,并叩拜父母等,新人“上头”就算礼成。

挂新字

又叫“升字”,是男子婚礼前之重要仪式。 即根据各房兄弟或前辈指定下来之排行字辈为新郎选取新名,常于“送日”夜举行。选取好新字后,写在-个裱有红纸之字架上,明烛高照,新郎由两位会友陪伴,小心而庄重地把字架挂于墙上,字架上披挂有会友们致送之大红彩球飘带(俗叫挂红),并放鞭炮以贺。

在乡郊,挂新字时还有“採花枝”仪式,事前从荔枝或龙眼树上折取一束枝叶回家,礼时插于满载白米之箩筐上、箩筐上贴大红纸,枝叶丛中满挂利是,并唱民歌小调(耍高堂),以寓生气勃勃,开花结子,大吉大利。

大妗姐

在婚礼中,女家必请一名熟知各种礼节,体态端庄,口齿伶俐,能担当整个婚嫁过程司礼并主持大局之妇女(男家付工钱),新人在婚嫁期间所有礼节均由其指引,此类妇人以前大都是身穿唐装大襟衫,故名“大妗姐”。

  堂倌

此是一个类似“大妗姐”之男角色,旧式婚礼中,繁文缛节甚多,为不失礼于人,昔男女两家都会各请一位“堂倌”来指点,堂倌不仅担当各项礼节指导外,还需奔走于男女两家送礼并兼派请柬等外勤。但今已少有“堂倌”之角色,无论男家女家,都多聘大妗姐岀场,此等热捧令大妗姐之“出场费”亦越捧越高。

戥穿石

今多称为“会友”。名出自“戥猪石”,昔农村贩猪到墟场,挑担者往往一边是肥猪,另一边找块石头平衡,这石叫戥猪石。在传统婚礼中,因新娘总有-班姐妹团(即送嫁女)陪伴在旁,新郎迎亲时,姐妹团往往有出刁题以整蛊新郎,不让新郎轻易将新娘接走。而新郎所配备之兄弟班,除协助男家做点杂差外,多是替新郎跟姐妹团“交锋”,协助新郎顺利娶得美人归。因兄弟班与姐妹团之关系,有如“戥猪石”所起之平衡作用,故引申得名。以前之“戥穿石”,均是新郎最知己之几位铁肩担道义兄弟,今兄弟班的多是为了风风光光,队伍厐大,去打牌多于做杂差,属“松散型”,统称“会友”,带班者称“会长”。


下图是笔者父母当年的结婚证书,距今已近70年。那时的证书上不仅列出结婚人的藉贯与出生年月日时辰,还有介绍人、主婚人、证婚人、结婚人等的签名盖章,写出举行婚礼时的酒家。

1021472690499781248.jpg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文/爱菊之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小编微信(加群)

全国服务热线:

0760-22109168

公司地址:中山市小榄镇新华西路3号

运营中心:小榄镇双美府208

邮编:528415 Email:11446848#qq.com

Copyright   ©2000-2018  小榄在线,小榄网,小榄论坛Powered by©Onw.cn技术支持:中山市微在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粤ICP备0903636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