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蚝”气十足的壳花墙
图文/爱菊之仁
在现代人眼中,以蚝壳砌墙十分稀奇,甚至对这种特殊的建筑毫不知晓。但据史料载,我国以蚝壳筑墙的做法最早应源于南北朝。唐刘恂《岭表异录》云:“卢亭者,卢循背据广州,既败,余党奔入海岛野居,惟食蚝蛎,垒壳为墙壁。” 蚝壳墙,俗叫“壳花墙”。 在珠三角地区,在我们的小榄,壳花墙是明代以前常见的建筑方式。古时香山小榄近海,蚝壳随处可得,古人从海岸沙堤中掘出蚝壳,因地取材,自然而然成为了一种经济实用的建筑材料,清人屈大均《广东新语》云:“香山无蚝田,其人率于海旁石岩之上打蚝,蚝生壁上,高至三四丈,水干则见,以草焚烧之,蚝见火爆开,因夹取其肉以食,味极鲜美。番禺茭塘村多蚝。有山在海滨,曰石蛎,甚高大,古时蚝生其上,故名。今掘地至二三尺,即得蚝壳,多不可穷,居人墙屋率以蚝壳为之,一望皓然。” 那时的壳花墙多半出现在众人景仰的祠堂,或是有钱人家的大宅。之所以被大户人家格外青睐,是因蚝墙不仅坚固,具防盗功能外,且蚝壳屋冬暖夏凉,不积雨水,不怕虫蛀,很适合岭南的气候。至于拿来作祠堂的墙壁,是否也寄寓着保佑渔民出海平安的愿望,如今已无从考证。 古老的壳花墙,一般是作建筑物的承重墙。砌墙的蚝壳,比现在人们品尝“炭烧生蚝”时见到的蚝要大很多。那时的蚝壳一般有30厘米长,七八厘米宽,因而砌成的蚝壳墙蚝壳的厚度一般在三十厘米左右。别看墙体上的蚝壳密密麻麻一大片,凹凸不平,但一块块蚝壳大小相仿,却排列整齐有序,而内墙或批蚝灰或砌清水磨砖。古人砌壳花墙的主要方法是用蚝壳混合蚝壳灰砌成,充当建筑蚝壳墙的粘合剂。加上内墙墙体厚约五六十厘米,坚固非常,可抵御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和台风洗礼,故在民间有“千年砖,万年蚝”说法。 或许会有人问,壳花墙既然坚固,小榄为何现在留存的壳花墙建筑物少到屈指可数?这是因为小榄在清代康熙三年至八年,曾受过一次徙村之劫,时朝廷实施海禁,令沿海居民徙迁内地五十里,小榄属界内,乡民离乡背井,痛失家园,原来大部份的建筑物遭毁灭性破坏。故小榄昔日的祠堂、庙宇、民宅基本上是在复界后重建,今见到的壳花墙或许是那场浩劫的幸存。 壳花墙是小榄千百年水乡历史和岭南独特建筑文化的见证物,它承载着历史的风霜,成为岭南建筑史上的一种独特文化景观。 位于小榄积厚街的舜举何公祠与位于华光前街的旌义祠,近年由小榄镇人民政府出资重修,这两间祠堂除具有人文深厚,典型岭南建筑风格,清水磨砖,硬山式龙船脊……外,最珍贵之处都是左右的墙体均为壳花墙,显得“蚝”气十足,令人叹为观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