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乡杂谈】水乡“城垣”的围与闸
图文/爱菊之仁 家乡小榄,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南部之西江下游,地势低洼,大都仅高于海平面1-3米,域内河道纵横交错。在宋、元前,小榄四面环海(此“海”是广府人对江河的一种叫法,下同),不少地方尚处于刚刚成沙,农业采用潮田耕作方式,潦水岁岁为患,民依高阜而居,直到明代小榄仍被称为“海中村”(見嘉靖《香山县志》),为抗御海水倒灌和江洪危害,故小榄先民很早就懂得筑围建闸,以保家园。 围是乜东东?“围”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人们对江堤的一种称谓。由于围的构筑形式通常是周回闭合,有如围绕都市的城墙,围上水闸有如城门,利用门之关闭开启,达至拦洪、挡潮、蓄水、泄洪、排涝等需要,捍御围內的村落与耕作区不受西江潮洪危害,留住桑田,故小榄人口头上常把围叫作“围水”或“基围”,围之水闸把海与涌滘连接,以通潮汐、防旱潦、便舟楫。 在以前,小榄几乎每个村落或耕作区都有自己的独立基围,用以捍护田地,从事农业生产,一个小小的榄乡,基围多达数十个,如:福兴围、蟠龙围、赤松围、嘉乐围、德来围、东生围、合兴围、合丰围、祥丰围┅┅等等。在这些基围中,历史最古老的是位置在今永宁九滘至第一埒之间顺西海流向而筑的小围,围筑于宋代(见《珠江三角洲农业志》)。虽《中山市志》及《中山市水利志》都说它是筑于960年,但如此凿凿的年份却给我带来极大的疑问,因北宋初这里尚未成沙。不过,无论此围筑于北宋还是南宋,它都是古代香山县(包括今中山市及珠海市)最早的基围。 早期小榄的基围,都是起于私基,短小分散,规模不大,随着村族日众,才逐渐扩大圈筑变成合围公基。虽然这些基围在一段时期对防御水患曾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因后来河床淤浅,沙田急速扩大,河道缩窄,早期紊乱、单薄的基围已难招架,一遇上游暴雨发洪,常有漫顶缺堤之灾。至清代中期,水患日趋严重,如县志所云:“今海门内沙田日淤,昔之浩荡而去者,今则曲折回转而不能达……故顺德大半受其害,邑西北诸乡亦受其害”(见同治《香山县志·水利》)。“榄都四面滨海,每逢夏季西潦暴涨,尽成泽国”(见《香山县志续篇·水利》)。 清咸丰三年,小榄民众决定合全乡之力,联通自宋末以来各沙、各村小围,圈筑一条“小榄大围”(又名“榄都通乡大围”),从咸丰四年(1854)始至同治六年(1867)竣工,工程历14年之久,此后还作了几次加建完善。大围自东埒口起,沿榄面沙而迄米埗滘、流板、企头埒、乐耕、鹅紫洲,折向西经第七埒、第四埒、第一埒、木头涌至寨前、中心海,折向北经九滘、西石排、东石排,向东沿大海经上沙口,鸡肠滘至东埒口,“全围长九千九百余丈,围底阔五丈,堤面阔八尺,水闸共十六度”(见《香山县志续篇·水利》)。闸趸均为石质结构,流板涌口太宽,闸门接连三度,俗称“三唪(度)闸”;第四埒、上沙口两处,涌口狭窄,则建暗闸(见1947年8月《榄声》“救围专刊”)。水闸把“东西两海”之水经九大涌滘进入围内交织水网及环镇大涌的“水色匝”,形成“九龙入洞”之势,这是小榄近代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水利建设,成立水利机构,发动群众,有计划地开展大规模的联围筑闸工程,1953年1月,小榄大围东线由石龙至蚬沙一段,纳入中山、顺德两县联围的“中顺大围”,经加高培厚以提高防洪效能。不过,在夏季汛期,若江水受洪、潮水顶托时适逢大雨,镇内亦难免涝渍之害,“落大雨,水浸街”现象仍时有发生,如1994年6、7月间,小榄连遭两次百年一遇特大洪水袭击,6月20日莺哥咀水位达到珠江基面的5.34米(警戒水位是3.5米),围闸虽无恙,但180毫米的强降雨却使全镇涝渍严重,城区街巷受浸,农田水浸过膝。对此,近十来年小榄再次提高建设防洪防涝水利工程标准,以抵御百年一遇洪水的标准加固大堤,重建防洪水闸,增建大型排涝泵站,重筑西堤和镇内支堤,今全镇已有6座防洪水闸,26座节制闸,13座排涝泵站,基本形成一个较高标准的防洪和排涝体系工程,实现外防洪水侵袭,内排渍水,确保地方平安。 数百年来,扼守在小榄大地的基围与大小水闸,为水乡不知孕育了多少个丰年。若没有围与闸为我们挡风抗雨,我们的经济肯定没有今天的成就。 今天的围与闸,已有很大的变化,围面宽阔可通车,防洪水闸亦改为船闸,有前后闸门,中为闸室,汛期亦可通船。围水与闸区基本上己发展为绿地休闲景区,或作骑行爱好者们蹓车的绿道,或作人们晨运的健身公园,是假日休闲的好去处。在城市化进程中,围与闸成了小榄水乡风貌的一个缩影,如果你假日迈步其间,这曾经的水乡风情在此还是清晰可见。
P1
P2
▲ 沙口水闸原名东埒闸,因位于东埒涌口而得名,是小榄大堤东堤防汎水闸之一。1970年重建,增建船室,改名为“沙口桥船闸”(图1)。此后1984年曾重修改造,2002年为提升防洪能力重建,改名“沙口水闸”(图2),单孔,孔宽6米,闸门形式为钢板提升,闸区四周与江滨公园混为一体。
P3
P4
P5
▲ 鸡肠滘水闸,是小榄大堤东堤防汎水闸之一,新中国成立后1961年、1995年等曾多次重修改造(图3是1982年摄);为提升防洪能力,近年重建,改为双孔(图4、图5),闸区四周与江滨公园混为一体。
P6
P7
P8
▲ 一埒闸,因地处第一埒而得名(图6、图7是1982年摄),是小榄大堤西堤防汎水闸之一。2000年重建,成为小榄排涝西站(图8)。
P9
▲ 横海水闸,因地处横海涌而得名,初建于1959年,后曾多次重修,近年重建(图9),闸门形式为钢板提升。
▲ 福兴水闸
▲ 石龙水闸
▲ 西堤(埒西二)水闸
▲ 西堤(螺沙)水闸
▲ 流板涌电动钢板门节制闸(为3孔共12米净宽)
▼ 以下是小榄围堤景观剪影
▼这是我国近现代画家梁锡鸿笔下的小榄米埗滘水闸 (水彩画198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