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乡杂谈】小榄的街闸门 图文/爱菊之仁
以前,在小榄一些街头巷尾,都有称之为闸门楼的建筑,早上开启,晚上关闭,用来防范盗贼侵扰,与今日封闭式的生活小区防盗功能相类。 小榄有此类街闸门楼的,据说最早是冈头村闸门了。在宋元时期,小榄还是一个以渔农为主的小渔村,人们的居处或以姓氏而名,如罗涌、麦局;或以自然环境而名,如冈头、冈底等。始初人口稀少,聚落间尚算和睦,生活平静,村落闸门楼主要是用作聚落的门户,以“纳气”为本。有时为了弥补自然地势的缺陷,通过建造村口门楼等增加“锁钥”的气势,有风水的用意,建造时往住根据村落来龙走势,“以龙取局”,讲究坐向。在小榄闸门楼中, 最具神秘色彩的当数登云桥闸门了。据清乾隆时何大佐著的《榄屑》载:“泰宁坊登云桥闸门,不知建自何年,日照无影,其影在半边榄村居民屋上”,此乃古藉所云,未知真否。 到了明代,由于有三卫十八所在榄屯田开发,大批军户及其家眷落藉小榄,加速了小榄手工业与商贸活动的发展。至明代中后期,小榄环乡大涌(水色匝)沿岸已逐渐出现了街、墟、市,民居聚处亦依大小分称街巷、坊里。那时一些里巷已建有闸门楼,但并不普遍,主要应为望族和富人聚居之地,如乡中何族聚处的“西闸”等。闸门楼除为“纳气”外,更主要是为防范盗贼,门楼设在街头或巷尾处,有人专司关门之职。通过坚固的闸门,便是窄窄的石板街巷,纵纵横横,房屋一家紧挨一家,闸门一关,整个小聚落有如一座小城堡,外人就进不了。 对这种设闸门楼防范奸盗贼党的做法,明代官府不仅鼓励,后来甚至以令谕示,全面推行。据《香山县志》明嘉靖本卷四关于“保甲以司乡之戎事”的记载,时官府曾明示四项要求,一曰慎宥罚,二曰联守望,三曰严约束,四曰时操练,要求各保甲街里自行设置“闸丁”轮值,以维持地方治安。令示“甲统备器械,置锣鼓,一遇有警鸣鼓,各家齐执器械出门应之,百家皆应齐力截捕,盗无所容。有名为守望而阴行窝隐者,保长查实禀官惩治”。 清代时的小榄,建街闸更有过几次热潮,原因都是与当时外忧内乱有密切关系。康熙初年因广东沿海抗清义军蜂起,朝廷实施海禁,康熙八年小榄复界后,流徙异地的乡民纷纷回榄各寻旧址复业,为防海盗,多在住地设闸门以自卫。嘉庆初年,沿海海盗出没为患,时香山县一带是张保仔、郭学显两帮活跃的地方,为防海盗扰村,嘉庆十年(1805年)乡人设乡约自治,内设五堆,外立六卡,分班分地段巡逻,不少地方又加建了街闸。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及咸丰四年(1854年),因小榄一带反清义军一度活跃,事后,官府又下令各乡镇主要街巷建设闸门楼,安排更夫值夜看守,谕示“各街闸门如不雇勇看守,以致失事,定提该街正、副、保及值事究问。” 二十世纪初,时局动荡,地方上的土匪常趁火打劫,治安不靖,“贼公”来榄掳人勒索及盗劫之案不断。民国七年前后,乡绅谭民三与黄敬轩在其住地金鱼池街和民安巷加建闸门防盗,建闸门曾一度蔚为风气。为应付明火执仗的劫匪,闸门结构也日趋坚固,如东区一地为扼守水口要塞,在跃龙桥上加建了碉堡式门楼,号“镇东楼”。再如洪山社,仅一坊就增建了东、西、南、北约等五座闸门。到民国13年,乡中更出现了坊社间联防,如大榄东边涌洪圣、盈宁、松洲、西岐四社乡民集议,设三益屋会五个来筹策经费,四社合力联防;大榄龙兴庙之震东、壮兰等三社还联合成立自卫团,成立之日,打出的旗号是:“合三社以联防,共仰群策群力;协一都而保护,还期同德同心”。 小榄的闸门楼,常以坚石奠基,青砖砌墙,上方镶有石横匾,匾上多刻凿某里某巷等字样,或镌题吉祥文雅之名,如半边榄村闸门上镌“天一生水”,圆榄村闸门是“西接孕云”,大庙前南门街闸门是“南极文明”等。有的门两侧逢年过节还贴有对联,俗称街对,内容多为赞美辖地人文风水。如泰宁坊诗社闸联:“诗成雅颂;庆洽泰宁。”山边坊细社闸联:“细流荡漾三山出;社稷秀灵万户安。”洪山社东约闸(北街通津)联:“匪氛北去通津靖;紫气东来满道光。”西约闸联:“西接祥云临梓里;约闲匪患慰闾阎”。亦有闸门选贴传统通用对联, 其中以“逢迎远近逍遥过,进退连还道达通”全走旁对联最为趣妙。 昔时乡中闸门多以企栋作栅,企栋是上圆下方(取天圆地方之意和上落企栋容易)的粗实杉木,每天晚上十时前后关闭,居民出入时,都要伸手拉开铁链,把门打开。外边的人回来,把闸门推开少许,伸手入内,拿开铁链。到了午夜以后,闸门就拴闩了,外面的人不能开,只能叫更练为他开门。当未有更练之前,每一街坊都有街勇,负责开闸关闸,因为开关都有时,所以歹徒无法施其技。后来的盗匪胆子大了,盗窃的本领又高了,他们不再是日间偷鸡摸狗的小窃,而是在夜间行事的盗倭, 于是乡中又组织壮丁,配备木棍、铁叉等武器,一为巡逻,二为报时,负责地方的日夜治安, 负起捉拿匪徒、保卫老百姓之责,从此街勇的名称,改为更练。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因镇上已有警局,街坊不大重视更练,时打更佬多是老弱之辈,后来有些街坊干脆取消了打更,藉此每月悭番一元几毫。小榄最后的一个更夫是东庙市的“打更候”,解放后,他亦进了敬老院颐养天年。 “太平不用敲更鼓,盛世无须掩闸门”。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治安改善,虽还有鼠窃小偷,但明火执仗的“贼公”已销声匿迹,镇内的闸门逐步拆除,后来为扩宽道路,不少闸门楼也先后拆除了。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些小村老街为复古风,又重新建起了村口门楼,但没有闸,以美化环境。后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外来人口不断增加,社会治安形势也不断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入室盗窃、车辆被盗等现象时有发生,根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要求,一些街区或新建小区施行半封闭式安全管理,街区保安24小时值勤,新一代的时髦闸门又在一些居民小区渐渐兴起。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今冈头村口的闸门楼
跃龙桥上的碉堡式门楼
现冈头村内遗存的几个昔日闸门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