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百姓娱乐的形式主要是看电影、戏剧,或集三、五知已操弦索自弹自唱,卡拉OK的出现,大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九十年代兴极一时,成了娱乐的主流。卡拉OK登陆小榄,如没记错的是在九十年代初,最先是广场路边摊式卡拉OK,经营者借晚上广场或灯光集市之人气,设摊开咪,摆开桌子,挂盏电灯,放一台显示器和播放器,当时放的是录像带,谁要点歌都必须倒带,几声吆喝,逛夜市的都跑过来,大家都围成一圈,好奇地瞪着这个“潮”玩意,一个接一个点唱,唱一首歌大概两三元,音箱里飘出的都是流行歌,嘻嘻哈哈很是热闹,这地方让人们自我意识得到空前释放,感觉全场都在歌声里迷醉,这就是小榄的“前卡拉OK时代”,后因声浪扰民及声场效果不佳等原因,不久地摊式卡拉OK便退出了历史舞台,将K歌转入室内。 大概在1992年间,小榄较大的宾馆酒楼开始加入卡拉OK娱乐功能,那时尚未有独立K歌小包间,没有电脑点歌系统,客人进入歌厅后,最基本的是要翻阅卡拉OK歌薄,看看歌名的号码,写于纸上交服务员送到DJ房,各张桌子轮着唱。由于大人、小孩又都热衷于此,唱K的地方每天都爆满。为此,稍后一两年间,很多规模不大的酒店饭馆都附设了卡拉OK 的服务,供客人们在房间饭后直落唱歌,借以带旺生意。 随着量贩式卡拉OK模式的进入,大概到了1994年间,卡拉OK变得大众化,歌厅越来越多,消费群体也越来越多,至今我脑中仍有印象的有:花城(新市路)、菊城(红山路)、银城(深巷路)、新城(花园路)、帝王城(文化路)、雅乐城(长堤路);乐都(新永路)、富都(菊城大道)、新都(升平路)、花之都(新永路),还有大都会(深巷路)、百乐门(红更寮)、齐齐发(沙口)、帝豪(康公路)、园林(文化路)、金门(文化路)、美华(新市路)、海怡(永宁)、天湖(基头路)、致雅(云路) 、德成(嘉东一)、嘉成(东庙)、渔洲、埒西二度假村……,简直举不胜举。 那个时候卡拉OK不再用纸仔点歌,但还是需要那本点歌簿选歌,客人通过咪头与JD房通话点歌,播放的是镭射大碟,画面靓,音质好,播放速度也快。小榄量贩式KTV的先驱,是时位于新市金苑大厦之“凯悦”(此店2002年才迁往深涌路),虽然它与其他酒店饭馆-样都是以K歌为基本,但特别之处是歌唱环境舒适,服务环境洁净,在五、六楼设唱K包间与歌舞厅,客人可在包间内按自己的爱好K歌、听歌或者放DJ音乐跳舞,还可以开闪光灯配合,算是“高、大、上”,价格定位也较合理,之后的柏丽、雅莲及几间镇属大酒店,也算有点规模。 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绝大多数成年人都有过卡拉OK的经历,或多或少在KTV“秀”过几首自已最拿手的招牌歌。男女老少都喜欢这种形式,是因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唱歌的模式,让人们的欢乐点燃,给人带来愉悦,带来社交,带来亲情,还带来数不清的边际效益,……这就是卡拉OK的魅力。回顾卡拉OK的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饭后直落卡拉OK到后来兴极一时的量贩式KTV,倶往矣,如今KTV不温不火的安静,昨天的辉煌已成回忆。
图文/爱菊之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