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埲闸的来源 早期的围堤大都是私基,短小分散,规模不大,随着村落聚居日众,才逐渐扩大圈筑,变成合围公基,这些由村或耕作区独立修筑的小围,小榄人俗称“基围”。以前在五埒沙①一带,基围就多达十数个,如俗说的“五埒十三丰”之合丰、广丰、乐丰、时丰、新丰、泰丰、祥丰等围以及乐耕围、合盛围等。但随着河床淤浅,沙田急速扩大,河道缩窄,水患日趋严重,到了清代中期,早前这些紊乱、单薄的小基围很多已难于招架,一遇上游暴雨发洪,常有漫顶缺堤之灾。如《香山县志续篇》所云:“今海门内沙田日淤,昔之浩荡而去者,今则曲折回转而不能达……故顺德大半受其害,邑西北诸乡亦受其害”。“榄都四面滨海,每逢夏季西潦暴涨,尽成泽国”。 ①据《中山市小榄镇志》(上册)第二篇“社会”第二章“建置区划”,“五埒沙”指围垦时,由九洲基以南始,筑第一堤(即第一个小围)取名第一埒(埒与堤通用),以后发展到五个小围,第五个小围名叫第五埒。五埒沙由此得名。
《香山县志续篇》卷五 资料来源:中山市档案馆 描蓝文字为“榄都四面滨海,每逢夏季西潦暴涨,尽成泽国。咸丰十三年,何庶常瑞丹倡始圈筑大围,藉捍水患。全围长九千九百余丈,围底阔五丈,堤面阔八丈,水闸共十六度。其时筹款十余万,均何庶常一手经理,卒底于成,以后小修数次,所费亦巨万”。
清咸丰三年,小榄民众决定合全乡之力,联通自明代以来各沙、各村小围,修筑一条“榄都通乡大围”,又名“小榄大围”。大围从咸丰四年(1854年)动工,至同治六年(1867年)竣工,工程历时14年,此后还作了几次加建完善。据《香山县志》记载,大围自东埒口起,沿榄面沙而迄米埗滘、流板、企头埒、鹅紫洲、第七埒、第四埒、第一埒、寨前、中心海、九滘、石排、上沙口、鸡肠滘再回至东埒口,“全围长九千九百余丈,围底阔五丈,堤面阔八尺,水闸共十六度”。水闸均为石质结构,其中流板闸因水面太宽,闸门需接连三度,故俗称“三埲闸”②;第四埒、上沙口两处,因涌口狭窄,水闸建为暗闸。大围固定榄都地形,遏制洪水,耕地(沙田)得到有效灌溉,捍卫逾万户居民安全。这是小榄近代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
②“三埲闸”为村民日常粤语叫法,在书面表达时,写作“三度闸”。“埲(bung6)”,在粤语中为量词,如一埲墙,即一堵墙。
流板涌口三度水闸示意图 制图:李尚仁
三度闸大桥 拍摄时间:2024年,摄影:陈健鸿 位于盛丰顺成大街的三度闸大桥,桥身字为“三度闸大桥,小榄绩西建,八二年”。
三埲闸为何如此知名 在明清时期,小榄的墟市都是集中在俗称“埋面”的民田区,即今之新市、永宁及其周边的东区、北区、竹源等社区,而南部大片沙田区村落是没有墟场的,他们购物只能远道到民田区的大市、东庙市及下基市等处。直到20世纪20年代初,小榄的高沙及五埒沙才出现墟场,这两个墟场算是小榄沙田地区最早的墟场,那时每逢墟日,村民都把家里喂养的鸡鸭或者鸡鸭苗用竹笼装运到墟场售卖,墟场随处可见鸡笼,故高沙的墟场被叫“鸡笼墟”,而位于五埒三埲闸的墟场,虽墟日与鸡笼墟不一样,但为避免同名,则称为“鸡墟”。名虽称鸡墟,其实经营的除了鸡鸭外,还有瓜果蔬菜以及山货杂物等商品。鸡墟墟期是农历逢一、四、七,鸡笼墟墟期是农历逢二、五、八。 为何高沙与五埒沙两个墟场都是以鸡鸭为主角?原因是,明末清初时,在这里一带开垦聚居的不少农户是来自顺德、南海的,另还有一些是水上人家,他们素有养鸡养鸭的习惯,并以家庭散养和自繁自育为主。据《香山县志》载,那时除农户散养外,小榄的高沙、绩麻沙、五埒沙还有专属放养鸭的鸭埠,榄乡最高学府榄山书院的营运经费也是来自这三个鸭埠的收益。
(清)榄都鸭埠碑记 拍摄时间:1979年 资料来源:《中山市小榄镇志》(上册) 清同治五年(1866年),榄都《本庙各堂田开列》碑文记载:该庙拥有“高沙旗田鸭埠三十六顷零,白鲤西瓜围鸭埠十六顷零”。 早期三埲闸鸡墟是没有固定商铺的,墟日熙熙攘攘,墟后水静河飞。大概到了1954年间,小榄国营商业及供销社,才先后在这里设立专业百货店、棉布及针织品专营店(那时埒西、绩东、绩西等乡也没有),1957年间,供销社又在这里开设了生产资料、副食品、饮食等店铺。1958年公社化时,供销社在节日期间常用大船载货物到这里举办物资交流,在地坪上架床板为档,摆出肥皂、牙膏、毛巾、汗衫、鞋、袜、咸鱼、副食,农民围着档口选购,也可用农副产品交换;晚上汽灯点得通明,继续灯光夜市,热闹场面倾倒邻近乡村,农民受益很大,十分感动,时有咸水歌:“红日东升,大船埋头,物资交流,摆到村头,番薯芋头,换来田料肥斗,努力生产,力争上游。”
中山县小榄供销社五埒分社 拍摄时间:2024年,摄影:陈健鸿
位于三渡闸巷的中山县小榄供销社五埒分社,现空置。 在改革开放之前,小榄的饮食店基本上是在今新市及永宁一带,而沙田村落的除了三埲闸及鸡笼墟各有一间由供销社开的饮食店外,其余村落是没有饮食店的。因此,在沙田区,三埲闸这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很早,加上流板涌三度水闸的独特性,“三埲闸”就成为了当地口口相传、深入人心的地名。
“三埲闸”为村民日常粤语叫法,“埲(bung6)”是粤语中的量词,如“一埲墙”,即“一堵墙”的意思;在书面表达时,写作“三度闸”,如1982年建的三度闸大桥,桥身刻字也写作“三度闸”。但随着时间推移,不知原因为何,后来写作“三渡闸”,一直沿用至今,如公交车站站名为“三渡闸”,祥丰南路附近的巷名,也为“三渡闸巷”。
三渡闸公交站、三渡闸巷 拍摄时间:2024年,摄影:陈健鸿 现今写作“三渡闸”的公交站站名及巷名。
中山市小榄供销社五埒供销经理部 拍摄时间:2021年,摄影:陈健鸿 位于三渡闸巷1号的中山市小榄供销社五埒供销经理部,现空置,招牌已拆。
以“五埒”为名的店铺及建筑 图一:五埒大桥 建桥时间:1972年, 拍摄时间:2021年,摄影:陈健鸿 图二:五埒大药房 拍摄时间:2021年,摄影:陈健鸿 图三:五埒大排挡 拍摄时间:2021年,摄影:陈健鸿 图四:五埒综合市场 拍摄时间:2024年,摄影:陈健鸿 图五:五埒墟市 拍摄时间:2020年,摄影:陈林添
三渡闸及附近一带 拍摄时间:2024年,摄影:陈健鸿
YOU生活 /一个人人可查的小榄民俗资料库
撰文:李尚仁、陈健鸿 摄影:陈健鸿、陈林添
来源:YOU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