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香山县永宁乡(小榄)地图
古时,小榄是散落在珠江口的几个小岛屿。秦、汉时期,大榄、小榄隶属南海郡。到了隋、唐时期,又属南海县管辖,被称为永宁乡潮居里。因为辖区内有个小山丘,形状好似橄榄,故而得名。
迄今为止,最早记载小榄村地理位置的《广州图经》(宋代)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即是1152年,香山立县,永宁乡潮居里改称为宁安乡。包括有大榄、小榄。南宋咸淳年间,珠玑巷有部分难民逃至今小榄一带。时值秋高气爽,渔民见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黄菊遍野,认为是上天赐予的福地,于是在这片黄花盛开的地方开村垦荒,建立家园,逐渐繁衍。因为这段历史,菊花在小榄成为一种图腾和象征。
1948年拍摄的小榄高文阁塔现已不复存在,但遗址尚在,于紫荆加油站后面
矮文阁塔(1948年)曾和高文阁塔遥相呼应
远眺凤山和飞驼岭(1948年)飞驼岭就是我们榄人说的大榄岗,凤山,就是小榄公园
半边榄(拍于1948年)半边榄就是我们现在的龙山公园小山丘
明洪武十四年,宁安乡改称“大榄都”,辖大榄、小榄两村。清道光之后,易名为“榄都”,光绪时期,又称"榄镇"。明洪武二十七年,大、小两榄都有军队进驻屯田,并垦荒种植,逐渐扩大了耕地面积。随着沧桑易貌、人口繁衍,居民逐渐迁居小榄,形成圩市。
1979年拍摄的小榄沙口海一带的田园风光
小榄镇圆峰山及周边乡村风貌(1948年拍摄)
清康熙三至八年,朝廷实行海禁迁界,大榄的人开始大迁徙。1947年夏天,西江水患,小榄永宁一带一片泽国
小榄沙口海码头(1948年)
1948年,永宁西岐社后街的砖瓦房
复界后,小榄仍称大榄都,人们迁回原地恢复生产和生活。清雍正三年香山司辖大榄都、古镇(时属黄旗都)、海洲政务。
1948年,在高文塔上俯瞰小榄
1979年埒西蕉林
清乾隆初年,古镇曾划入大榄都管辖。清嘉庆七年,大榄都的大榄、小榄两村又被称为榄乡。清道光七年(1827年),古镇复属黄旗都。大榄都改名为榄都。小榄曾是梦里水乡——下基涌(1979年)
1979年,居民的蚝壳墙
清光绪元年(1875年),古镇、曹步两乡并入大榄都。清光绪六年,榄都称为榄镇(小榄部分称榄乡)。因为榄乡山明水秀,小桥流水悠悠,又有“榄山”、“榄溪”雅号,又因为小榄人爱菊,俗称“小柴桑”。1979年,小榄泰宁涌沿岸的风景
1979年,小榄深涌河道,船只穿梭往来
明代中叶,小榄已出现家庭手工业雏形,工商业成行成市,是香山县西北部经济繁荣的墟市。桑市蚕丝交易人丁兴旺,杂货、谷物、蔬菜等,应有尽有。小榄竹织手工业(1979年摄)
人民公社时期的小榄刺绣
清康熙年间, 小榄更有“天下第二名乡”的美誉。小榄又有菊城之称。因为小榄人喜爱养菊、赏菊,且每年有举办菊花欣赏会的传统,“菊城”就是这样来的。
原来的九洲基路(1979)
繁忙的河道(1948年)
小榄水乡域内河道纵横交错,桥梁较多, 一些年代久远的桥梁,虽饱经风雨,亦幸运地留存至今。近30多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推进,镇上的桥梁从原来的100多座已增至近400座,新桥、老桥、木板桥、石板桥、钢筋水泥桥┄┄,桥与桥相通,路与路相连。尤其是乡间农用桥、公路桥,彻底结束了昔日农村以船代步的“慢生活”时代。但这一些桥,都见证了我们小榄水乡变化的历史文化。 1986年的小榄沙口大桥,现在还存在(沙口大桥矮桥段)
1948年的双美桥
1979年的捷源桥
1992年的东庙铁桥
1982年的东宁桥
1992年的祖龙桥
1992年的启文桥
1992年的双仪桥
70年代的回澜桥
小桥流水人家(1961年)
小榄爱菊之风盛行于明代。据《两榄风景地势图说》一文,就有赞美之句:“五松六路三丫水,一洞梅花十二桥,岁岁菊花看不尽,诗坛酌酒赏花村”。这说明了小榄人很早之前,就有赏菊、种菊的习惯。清嘉庆甲戌年就是1814年,小榄举办了第一届菊花大会。之后,每隔60年举办一届大型的菊花盛会。
1934年.菊花会
1994年小榄甲戌菊花大会
2004年小榄(甲申)菊花文化艺术欣赏会
2007年第九届中国(中山小榄)菊花展览会
2013年小榄菊花会
2014小榄菊花会
每一个的11.23菊花会,你都会发现,都有很多关于小榄水乡的代表景点和文化介绍,都澄唱着小榄水乡这样的角色。这么多年过去了,过去的小榄是水乡,而今天的小榄也一样是水乡。现在的小榄渡口,一样存在
半边榄现在绿树婆娑,环境优美
双美桥是我们小榄的的老人。无论是古老还是现代,只要小榄存在一天,便不能没有桥。毕竟,历史文化的种子须依此传递下去。在时代的洪流上,双美桥永远是一座反映生命、讲述历史、承继文化、宣扬艺术、直呼心灵的人文纽带,这桥,一直见证着我们小榄水乡的成长。
来源:中山发布、小榄镇志、爱菊之仁、结合网络资料 重新整理:小榄在线
|